中风患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语言及肢体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说中风急救挽救了患者的生命,那么康复治疗则决定了幸存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中风后康复理念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中风患者家庭认识到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此同时,一些认知偏差开始“拖后腿”,干扰规范康复治疗的推进。
一方面,中风康复是科学系统的治疗,训练方法非常丰富,绝非抡胳膊抬腿这么简单。在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以及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是根据每位患者的失能情况而制定的。
另一方面,脑中风康复治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不得。由于不同患者的损伤情况不同,恢复的速度也不同,整个过程通常会持续数月,不同康复阶段,康复训练的目的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患者自己和家属都拥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不能半途而废。康复过程中,有些患者出现沮丧、抵触等情绪,在“躺平”“摆烂”状态下过度依赖针灸、家属按摩、医生手法,但太依赖他人往往不利于患者自身的康复,主动训练要比被动训练效果好得多。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指出,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症状体征不再进展)后应尽早介入康复治疗(I-A);轻到中度的患者,在发病24小时后可以进行床边康复、早期离床期的康复训练(I-A)。尽早开启康复治疗对改善脑中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属照护负担有着重要意义。
脑中风后8至12周是患者身体功能障碍的快速恢复期,6个月是恢复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进行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提高功能康复的效果。不过,万一错过了康复的“最佳时机”,也不要消极沮丧。所谓时机是指恢复进程和速度比较快的时间段,之后进展会放慢,但并不会停下来,因此,康复治疗在任何时候都不晚。
(《新民晚报》2.20 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