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3月04日 星期六

    家乐福在中国的兴衰

    《 文摘报 》( 2023年03月04日   01 版)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南侧,是一栋营业面积八千多平方米的两层白色建筑,这是1995年开店至今的家乐福北京创益佳店。它不仅是家乐福中国的第一家门店,也是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大卖场。

      这里曾经“人山人海,彩旗飘飘”。在购物体验只有农贸市场、国营商店的1990年代,家乐福开架自选的模式,冲击着中国消费者的神经。

      二十八年过去了,2023年2月中旬,记者来到此处。门口堆积着的购物车,已布满了斑驳的裂痕,生鲜区、冷藏区、熟食区等货架大面积空置,消费者屈指可数。

      处处是欠款

      打开天眼查搜索“家乐福”的相关公司,会发现多家已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这些公司存在大量的买卖合同纠纷。庞大的纠纷数据背后,是众多供应商、员工、承包商们拿不到钱的困境。

      在广东肇庆已经营业十余年的四会家乐福门店,发布公告称3月1日将停止营业。门店内美食一条街的承包公司,还在苦苦等待家乐福支付上百万元的欠款。

      江佐(化名)是在家乐福深圳某门店工作了9年的员工,他介绍,家乐福在深圳一共有8家门店,2022年9月、11月各关一家,本月底又要关闭一家。

      他向记者出具了所在门店关停之际,公司给员工的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协议。同事们大部分都签署了这一协议,按照工作年限发放补偿金。

      在深圳从事生鲜行业十多年的王城(化名),从去年8月开始向深圳家乐福门店提供鲜活鱼。“从12月开始,货款就一直拖着不结算,现在家乐福欠我们八十多万元”,王城说。

      二十年前的辉煌

      零售专家丁利国说自己是家乐福中国区的首位雇员,曾任中国区全国发展总监。他清晰地记得,当时来家乐福北京店购物的老百姓,看着开架商品时惊讶的表情,鼓足勇气拿起一件商品后,会马上放回货架,最终他们会拣一件便宜的东西买回家,第二天或一周后,这些消费者就会重新回到店里。

      “家乐福是中国大卖场的鼻祖。”“超市老万”也这样说。大卖场模式,是以收取通道费为主的盈利模式,供应商要将商品摆上货架,就要向卖场缴纳通道费。他人生中第一个采购合同,一个SKU,收取了6000元的进场费和上架费。

      当时的家乐福全球总裁提出“把供应商逼到墙角,再给一颗糖果”理论也影响深刻。这家法国企业将通道费首次引入中国,并在日后被诸多中国零售企业所效仿。

      家乐福的管理,是以店长为中心的分权体系,这种模式在当时物流不发达、供应链不成熟的中国,非常有优势。“以店长为中心,要求所有任务全部围绕店长、围绕门店,因此家乐福的管理层都非常有狼性。能够快速开店,迅速占领市场,非常灵活”,丁利国说。

      二十年前,家乐福一个中国籍店长的工资3万元起,最高可达5万元。那时家乐福实行“三高”思路——“高投入,高素质人才,高产出”。相应地,那个年代的低租金、低人工也保障了家乐福的高额回报。家乐福成了人才集聚池,政府招商引资首选,大卖场店长都是当地一把手亲自接待,可以说风光无限。

      开店数、单店产出、盈利三方面的优秀表现,让家乐福一度成为中国的零售之王。上述两位家乐福早期中高层人士均提及,家乐福的一大转折,是家乐福集团的最大股东2003年飞机失事,此后它几乎成为了资本手中的棋子。2008年,家乐福被LV集团资本收购。

      2010年,家乐福的盈利达到了历史的顶峰,这时候家乐福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出售传闻。但次年,当“超市老万”前往法国总部时,他发现集团出售意愿又不那么强烈了,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太快,仿佛遍地是黄金,家乐福中国盈利又非常好,甚至把全球执行副总裁派到中国,担任大中华区总裁。

      “我认为,家乐福集团当时对中国市场出现了误判”,他说。2012年中国电商飞速增长,向处于高线城市为主的家乐福发起了巨大冲击,价格战、补贴、下游盈利模式的买手制,加上百万种标品的选择,家乐福的大卖场被迅速切割走了除生鲜外的几乎所有标品优势。

      电商的崛起,彻底改变了零售行业,这是家乐福衰落的根本。丁利国也提及,家乐福的市场份额一点点被电商分割,3C、服装、百货、食品,最后是生鲜。“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零售业基于互联网、移动支付业态,不停地、快速地蝶变”。

      被苏宁收购

      回顾家乐福进入中国的二十余年,受访者都认为,它错过了地产的黄金期,错过了互联网,也错过了仓储式会员店的红利。

      丁利国表示,家乐福集团始终认为零售的圣经就是专注、是做细节,进入中国后门店采用的都是租赁模式。“早期租赁期是20年,当第一批店面租赁到期后,租金上涨,很多店不得不关门,比如上海地区。”

      “超市老万”表示,2015年开始,二十年租金到期的大卖场创益佳店面临续约,80万美金/年的租金涨几倍很正常。二三十年间,房产价格涨了至少十倍,人工涨了五倍,销售额不上涨,利润何在?到了2018年底,家乐福已资不抵债。

      2019年6月,苏宁易购以人民币48亿元拿下家乐福中国80%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对于这个价格,不少人认为是“贱卖”。一位前家乐福高层人士对记者表示,“当家乐福以48亿元卖给苏宁时,我觉得家乐福完了”。

      丁利国对这场交易也不看好,在他看来,苏宁并购家乐福后,造成人才的流失。“这场交易,是低薪酬体系的企业,去并购一个高薪酬体系的企业。”他认为,这场交易,苏宁买到的只有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南方周末》2.25 梅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