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儒家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有何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当前的重要话题。
儒家文明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仁爱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
儒家的生命主体担当意识对中华文明的新走向发挥了重要作用。涵养生命,治国平天下,是孔子所确立的儒家担当。中华文化理想的未来要立足于儒家易学所确立的三才之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使得每一个生命个体承担起人之所以为人的生命担当。
儒家中庸之道对于化解文明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世界文明格局的新组合要执两用中,允执其中,以中庸之道化解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所造成的文明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而不同的思想可以为实现各国文明和谐相处创造有利条件。中华文化爱好和平、反对暴力的思想是人类相处的基本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应持守的基本理念;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并育不害的思想是促进世界秩序稳定和谐的重要资源。
儒家文化与东西方文明互鉴
从“东亚儒学”到“世界儒学”。东亚儒学的理想目标和真正任务是在新时代脉络中开创出传统经典的现实意义。儒学要持续发挥“时中”的作用,以日常世界为基础,探索人性本质,注重实践应用。儒学在富饶的物质世界中可以有效地应对欲望的扩大和断绝的人际关系等问题。东亚儒学的创造性诠释不仅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东亚儒学建构与发展过程中的开放性,还能够以开放性保障发展的持续性,培育儒学在不同文化土壤中自我维护、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能力。
从“东学西渐”到“中西互鉴”。在“东学西渐”过程中,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人的跨文化研究范式,有助于中国哲学的理解和定位。在“东学西渐”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彼此交融、互相理解,中西哲学互鉴使哲学视野变得更宽阔,加深了彼此的理解。
儒家经典溯源与现代哲学新诠
对于易学价值的重新认识。中国哲学的许多观念在《周易》古经中都能找到源头或萌芽,如天人关系与三才观念、性命观念、修养工夫论、理想境界论、民本思想、家哲学与内圣外王观等,《周易》古经较全面地开启了中国哲学。
对哲学概念的重新认识。在中国传统思想和信仰中,“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今人往往首先从人格神意义上加以理解。人格神之义并不是“神”字的主要含义,“神”之本义为“神秘显示”。阐释出“神”的非人格神含义,可以消除其中的迷信含义,从而对相关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做到古为今用。
对于人性论的重新认识。孟子心性论与理学本体论和康德实践理性观念之差异,正是通过心性与夜气的内在关联彰显出来的。这种关联使得孟子的本心并非纯粹抽象和形式化的道德法则,在确保其普遍性的同时也获得了实践动能,这对于孟子性善论之证成与道德实践之展开至关重要。在孔子学说中,人性也是随着伦理实践的展开而逐渐形成的。孔子注重生命的自反自觉,他对生命主动性的发挥,对自我主体性的尊重,都有助于让自我对历史文化敞开、让生命对应然世界超越,人性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体现。
(《社会科学报》2.9 李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