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2月01日 星期三

    《论衡》首提“人才”概念系统论人才

    《 文摘报 》( 2023年02月01日   06 版)

        东汉思想家王充所著《论衡》全书共85篇,实存84篇,内容广涉哲学、文学、美学、天文学等各方面。其中《累害篇》中的“人才高下,不能钧同”在中国古代第一次使用“人才”概念,《答佞》《程材》《量知》《谢短》《效力》《别通》《状留》《定贤》等十多篇文章专论人才问题,系统地探讨了人才的价值和标准、类别和层次、成长和使用等问题。

        王充列举了从先秦至汉的大量历史史实,论述了人才在国家兴衰治乱中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而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首先就必须具备一双识别人才的慧眼。所谓“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在王充看来,选贤识佞,最主要的标准就是“德”与“才”。

        “德”即品德、德行,是人才的道德前提。在《答佞篇》中,王充指出贤佞之别实则君子与小人之别,两者“殊操异行,取舍不同”,道德品行不同,行为取舍的标准也不一样。君子会用礼来克制自己的私心杂欲,“以礼防情,以义割欲”,做到循道而行;小人则放纵贪欲,“逾礼犯义”,以不正当的方式献媚讨好,故“观贤由善,察佞由恶”。在《定贤篇》中,王充列举了社会上流行的以高官富贵、事君寡过、选举皆善、人众所归、民心歌咏、居职有功、孝父弟兄、全身免害、委国去位、恬淡无欲、口辩辞巧、将兵御众等20余条判断人才的标准,并一一对之进行了批驳。在王充看来,外在的权势、富贵、荣誉、地位、事功和名节等因素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能作为判断人才的标准,定贤的绝对标准只能是“善心”,即“德”。这就有力地抨击了当时已弊端丛生、名不副实的察举选贤之法,将人才价值的最终决定权交还于人自身。

        “才”即才能、能力,是人才的知识基础。王充认为,“人有知学,则有力矣”,即知识就是力量,只有掌握一定的知识与学问,才会具备相应的能力,掌握的知识不同,所具备的能力各异,也便构成“才”的多样性。从农夫到士卒、工匠到壮士、佐吏到贤儒,每个人都有其所赖以生存之“力”。“力”又分为两类:一为筋骨之力,即体力,如“垦草殖谷”的农夫之力、“勇猛攻战”的士卒之力、“构架斫削”的工匠之力、“举重拔坚”的壮士之力等;一为仁义之力,即知力,“治书定簿”的佐史之力、“博达疏通”的儒生之力、“论道议政”的贤儒之力等。王充指出,“人生莫不有力,所以为力者,或尊或卑”,意为人皆具备一定的能力,只是发挥能力的工作有高低之分。因此,若论“才”之高低,只要在各自所擅长的领域进行优良对比即可。

        那么如何成才?在《实知篇》中,王充明确否定生而知之的天才论,提出“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的人才学成论,充分肯定了“学”在成才中的重要性。

        又如何选才用才呢?首先,要善于发现人才,并大胆使用。《累害篇》载:“采玉者破石拔玉,选士者弃恶取善”,这即是说统治者要善于发现人才、识别人才、使用人才,选贤使能,才能避免人才流失、造成资源浪费。其次,选人用人的主体即“选士者”或“将”,本身要具备一定的德行与能力素质。王充说,“长巨之物,强力之人乃能举之”“重任之车,强力之牛乃能挽之”,地方长官只有自身操行高洁、才智过人,才能发现、察举和选用才高行洁之士。“能御骥騄者,必王良也;能臣禹、稷、皋陶者,必尧、舜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再次,选人用人时要坚持人尽其才、量才为用的基本原则。为政用人时,切忌大材小用,把将才当士卒、儒士当俗吏,要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学习时报》1.16 龙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