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1月21日 星期六

    从“找矿救国”开始,他留下传奇一生

    《 文摘报 》( 2023年01月21日   05 版)

        冯增昭

        “我还能工作,就不能停。”冯增昭就像行于中国山川大地的一匹马,不是“千里马”,而是“驽马”。他说别人一天就能到达的路,自己花上十来天,“锲而不舍地走,总能走到”。随着他跋涉的身影,中国古地理研究画卷的空白被一点点填补:翻译、著述、提出方法论……如路标般,它们指示或明晰了学科在某个分支的发展方向。如今,他赶路的脚步停下了。1月5日,工作到生命最后时刻的冯先生,驾鹤西行。

        “冯铁腿”

        古地理学是一门“跨越时空”的学科,研究地质时期自然环境的演变。从实际应用的角度,你可以将这门学科的研究作用理解为“找矿的指南”。从更广阔的视角,它关乎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之变,从沧海桑田窥见我们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由古至今,大自然给人类留下很多谜一样的地质现象。答案藏在那些沉默的岩石沟壑间,冯增昭要做的,便是一次次地寻找它、接近它。

        “有十年的时间,我一篇文章没写,都带学生跑野外去了。我走得很快,因为我是领队老师,非带头不可,学生就给我起了个外号叫‘冯铁腿’。”冯增昭说。

        冯增昭的学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学院教授金振奎还记得1996年随他去黔西考察的经历。“那时的野外情况不像现在,路修得好,车能直接开到剖面下。我们要想抵达目的地,只能靠走,一天走上十几公里都是正常的。”岩层的地质剖面,是他们此行的研究目的。有些剖面沿着路,有些沿着河,还有的沿着山脊,就得爬上去。他们那次测量的剖面,长度有三四公里。连年轻小伙都吃不消的强度,冯增昭却走得“健步如飞”。“我觉得这一方面是冯老师长期练出来,另一方面是求知欲驱使。我后来也有感受,看见一座山就想爬,特别想看看山的那边是什么。”金振奎说。

        勘测还是场耐力的考验。冯增昭要求学生每勘测完一段,就现场总结出岩石的特征。一行人拿着榔头和罗盘,盯着石头眼睛放光,肚子饿了,就掏出干粮,蹲在树下对付一口;夜深了,遇到偏僻的山村,在老乡那借床被子,找个空教室、马棚就席地睡去。对冯增昭来说,这些扎身“石海”,风吹日晒的野外生活,给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将掌握的一手资料一连出书14本,在学界日渐站稳了脚跟。更重要的是付诸实践,他编制出了华北、鄂尔多斯、滇黔桂等地区的定量岩相古地理图,指导了一批大型油气田的发现。

        到了花甲之年,他在内蒙古野外勘察时写下一首诗:“花甲欠三愧老言,十四省市步履遍。再赐十年风华茂,第三里程谱新篇。”

        “我下赢了”

        《古地理学报》中文版创于1999年,英文版创于2012年,都是冯增昭的心血。郑秀娟担任《古地理学报》中文版常务副总编。在她和众多学生眼中,冯增昭是一位极其严厉的老师。

        对每篇投稿,他都坚持亲自审阅,哪怕是退稿,也要给出细至标点符号的修改意见。“如果出现一个错字,就必须得重新打印。他说不能马虎和对付,必须从头到尾再看一遍,而不是只看改的那个地方。”郑秀娟说。

        疫情期间,冯增昭有几天没收到新的稿子,还要打电话来催,“没有稿子看了!”

        底下的人没少挨他狠批,被说哭的也有,郑秀娟也是。可她又知道,他逢人就夸她“能干”,向人引荐,在记者面前也直夸,“难得呀!她是一位帅才!”这位心直口快的老人,用自己的方式提携着晚辈。

        将学术刊物办出成绩后,冯增昭想为地质学人插上一面更鲜明的旗帜:创建国际古地理学会。“当时中国古地理在国际的学术舞台上没有发言权。我就提出创办学会,给国家相关部门负责人写信。”那时,冯增昭已经87岁高龄。

        没想到,这条路的艰辛超出他的想象。材料反复提交,却在不同的部门间卡壳,好不容易处理完一个,另一个又出问题。一年一年地拖下去,冯增昭心里很着急。

        转机来了。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哎呀,天助我也!我有机会了!”冯增昭充满动力,一连邀请了17位院士给总书记写信,请民政部早一点推进学会申请。

        终于,2021年6月10日,学会通过审批。

        几个月后,冯增昭与记者再谈起这件事,依然激动,连说了几个“大事”:“我们有一席之地,有发言权了,是件大事!这是中国地质学界第一个国际性的学会,是件大事!我算是为中国的古地理学界、地质学界做了一件大事!”

        “驽马”的心

        这位老人一生钟爱古地理学的故事触达了许多人。更重要的是,人们在冯增昭的人生旅途中看到,热爱叠加信念,将迸发出何等强大的精神力量。

        除了主编书籍,冯增昭还翻译了6部沉积学著作,文章超过100篇,共计超过1500万字。这在旁人看来已经是"超额"的工作量,但对他来说还远不够。

        他一边说着“不服老不行啊,我已经96岁了”,一边又说,“只想尽我的可能,给党和国家多做一点事,仅此而已”。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还能工作,就不能停,不能懈怠,效率低了就慢慢来。”他说,自己凭借的是一颗“驽马”的心,“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出自《荀子·劝学》),我就是驽马,一匹普通的马。千里马日行千里,但跳一下也不过十来步。凭着我的坚持不懈,我过个十来天,也可以走千里”。

        (环球人物微信号 1.10 付玉梅 刘舒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