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1月21日 星期六

    生煤炉的那些日子

    《 文摘报 》( 2023年01月21日   03 版)

        ■肖振华

        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弄堂深处以煤炉作柴的,还大有人在。盖因自小操练过煤炉,这是我干得好的第一件家务事。 

        家里烧的煤球炉,是铁皮做的,厚重敦实,我用双手拎起来,挪两步就得停一下,费了好大劲才拎到弄堂里。首先要掏尽昨宵的煤灰,然后在炉膛里铺上废纸,放入数根木材,搁上几块木炭,最后拿着火钳,夹入七八颗乒乓球大小的煤球。接着划上一根火柴伸进炉口,点燃纸片,拿起蒲扇轻微扇动,引燃木片,继而加大扇动的风力,直到炉口冒出的蓝烟由浓变薄,底层的煤球慢慢泛上了碎红,才算大功告成。

        生煤炉是一门技术活,不是一蹴而就的。开始生煤炉时,煤烟滚滚,眼睛被辣得不停流泪,喉咙被呛得连连咳嗽,两手乌黑,却换不来炉膛里一星火苗。渐渐地,掌握了引火纸、柴板和木炭的配比和放置方法,懂得了怎样利用风向和风量,终于驾轻就熟。

        一根火柴点燃煤炉,可圈可点,要知道末代皇帝溥仪,两张报纸也没将炉子点燃。据说溥仪特赦后,在家中生炉子,搞得满脸尘灰,炉子却一直点不着火,原来他将炉膛里的报纸、木材和黑煤压得太实了,上下不透气,自然无法点燃。他通过这件事,还琢磨出了夫妻相处的道理:双方太近了没有空间,等同于炉中没有氧气,出现不了爱情火花,只有彼此保持适当的距离,爱情火苗才会越烧越旺。

        中学期间到黄渡学农,发现农民对于柴更是看重,“是穷还是阔,先看柴禾垛”。有一阵我经常参与烧大灶,燃料是稻草、麦草或者棉花梗,在炉孔里点燃后发出啪啪声响。灶头上支着大铁锅,倒米加水,火钳拨动柴禾,火势烧至最旺,煮沸后舀出多余的米汤,用筷子插出一些气孔,下面撤下几根柴禾,小火慢慢将米饭焖熟。这样一锅柴火饭,粒粒饱满,米香四溢,饭底还结有一层金黄的锅巴。现在一些电饭煲也增加了“柴火饭”挡位,模拟灶火做饭的全过程,但无论怎样穷极科技,也不是我们记忆中的柴火饭味道了。

        “朦胧初日见山川,吾庐晨起有炊烟。”多少年后,当我读到这句宋诗,不禁会想起小时候生煤炉,扇动起缕缕青烟的那些早晨。今天我们家中的豆浆机、煮蛋器、多士炉在厨房里排成一列,微波炉、电磁灶、空气炸锅也日渐成为烹饪的不可或缺。但这燃料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了青烟缭绕,红焰跳跃,让我们失去了活色生香,享受不到以往的一些炊事乐趣。

        寻常生活要的就是市井滋味,人间热闹。开门七件事,事事平淡,但是件件真切,屋檐下的柴禾炊具、菜肴米饭,值得我们敬事如仪,一辈子用心去操劳求觅,因为从烟火中熏出来的日子,才是有滋有味的。

        (《新民晚报》2022.12.24)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