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1月21日 星期六

    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

    《 文摘报 》( 2023年01月21日   02 版)

        “心理韧性”是一个常见的学术名词,指的是面对困境时个体所具备的心理适应、调节能力。心理韧性高的人,敢于面对困难,早日走出困境;反之,则容易被困难羁绊。

        培养心理韧性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必要一环。高心理韧性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往往有着更好的表现,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当这些孩子走上工作岗位,也能有效解决新问题,更快适应新环境。那些高心理韧性的孩子,往往也是自信的,他们一般是团队中的积极力量,有着突出的核心领导力。提升孩子心理韧性的方法主要有几下几点,供家长参考。

        帮助孩子建立积极乐观心态

        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建立在正面认知系统之上的,这样的认知系统决定着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世界。有专家表示,成功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那就是乐观。这种心态能够帮助企业家在任何时候,尤其是企业、行业或整个社会遇到危机时,依然选择相信未来。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父母和教师的语言习惯以及与孩子的日常交流对他们形成积极的世界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好的”无疑比“这个世界没救了”更能帮助孩子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带孩子开拓视野,这样的孩子见识更广,思想更深,对于世界的理解就会更加多元开放,对生活也会有更多的追求和期待。

        引导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心理韧性虽然是属于心理层面的能力,但却和我们的身体素质、生命活力有着极大的关系。体育有着健体、舒展、强心、壮志等重要作用,对包括心理韧性在内的诸多品质有着良好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同时,体育运动中的不服输、不气馁等优秀品质也正是提升心理韧性的重要路径。

        让孩子接受必要的挫折教育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挫折教育,也是造成当前许多孩子心理脆弱、情绪易失控、逃避问题甚至轻生等现象的原因。家长可以人为“制造”一些让孩子受挫折的机会,比如鼓励孩子参与各类比赛、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等;在孩子面对一些挫折时,家长也可以适当让他们独自面对,独立解决困难。当然,给孩子“挫折教育”和给孩子“挫折”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帮助孩子在挫折中看见和提升自己的抗挫折能力;而后者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一味地强调“挫折”,忽视挫折背后的成长,反而会挫伤孩子面对困难的信心。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充满爱的关系是一个人力量的源泉。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有价值,有人爱,那么他就有走出自卑、勇敢成长的力量。因此,在教育生活中,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一定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孩子愿意选择坚强、愿意勇敢挑战的内在力量。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反例,很多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爱和温暖,找不到奋斗的理由,于是选择对抗、逃避、躺平。在今天,“好关系就是好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就是因为好的关系能让孩子在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中勇敢前行。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心理韧性作为一种能力相当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无限夸大它的作用。一个人的心理韧性再强大,也可能会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甚至有被压垮的时候。因此,我们也不能把一个人的放弃行为完全归结为心理韧性不足,生活是复杂的,要允许自己或他人“撑不下去”,学会放弃、学会求助。心理韧性可以帮助我们战胜困难,但归根到底是战胜自己,和自己和谐相处。也只有在“拿得起也放得下”的收放自如中,我们的心理才能真正地保持强大而不失韧性。

        (《人民政协报》1.11 卢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