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1月04日 星期三

    “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与纠缠

    《 文摘报 》( 2023年01月04日   07 版)

        《礼记·礼运》载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共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天下为公”代表了“大道”。《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这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世间的最高理想。可是,现实世界的生活却是“天下为家”,一家一户是社会由以构成的细胞,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们追逐当下利益、实际利益的主要立足点。

        其实,纵观中华文明成长的全过程,可以发现,“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二者的紧密纠缠,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极为强劲的一条生命线。

        “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纠缠,催生了中国的家庭、社群、国家、天下命运与共的内敛型社会结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家庭、国家与天下串联起来,铸就家国命运共同体,使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既相背离又相互补。

        “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纠缠,使中国古代在形成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产业的普遍的家庭所有制的同时,还一直存在着公共所有的族田、义庄、学田、义塾、义仓等公共财产作为补充,而且一直生产着周期性的群众自发自流性的以“均田”为主要目标的土地与财富的重新分配,国家也经常通过“限田”“占田”“均田”等措施重新分配土地和财富。

        “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纠缠,既催生了“家天下”的皇权政治,同时又催生了“民惟邦本”“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政治伦理,催生了实行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又催生了包括宰辅内阁制、郡县制、选贤举能的科举制等开“公天下”之端的国家治理制度。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支柱的统一国家得以长期维系,其生命力和再造能力正在于此。

        “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纠缠,还在保持各地方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方言的同时,催生了文字统一、规范化的书面语言的统一,催生了包括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审美体系、话语体系等在内的文化上的普遍认同,催生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

        (《北京日报》2022.12.12 姜义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