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之会”作为成语,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作为一段历史记载,指的是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
参加鹅湖之会的人物主要有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等人,会议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即如何认识世界。在这一问题上,朱熹强调“格物致知”,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陆氏兄弟则从“心即理”出发,主张“发明本心”,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认为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显然,这是一个仁智互见的学术话题。
作为会议的主持者,吕祖谦正确地保持中立,在会上没有明确表态。尽管他内心还是倾向朱熹的“教人”之法,但表面上对各方观点“甚有虚心相听之意”,不随意打断一方的发言,不偏帮一方。尽管经过这次鹅湖之会,朱陆双方并没有“会归于一”,但双方的分歧更明白了。
鹅湖之会后,朱陆双方没有结仇,还在继续交流中达成了求同存异的共识。朱熹为人“峻厉”,陆九渊也是顶真之人。两人因学术的分歧,难免时有攻讦。但经过吕祖谦的调和,陆九龄先不再坚持在鹅湖会上的部分观点。吕祖谦对朱熹说:“陆子寿前日经过,留此二十余日。幡然以鹅湖所见为非,甚欲著实看书讲论,心平气下,识中甚难得也。”虽然陆九渊始终没有被吕祖谦成功劝说,但是陆九渊并没有因此和吕祖谦产生龃龉。
鹅湖会上二陆先声夺人,雄辩滔滔,致使“朱熹不慊”,但朱熹在归途经过分水岭时却触景生情,意识到双方论点虽有不同之处,但也是有相同之处,应该求同存异。因此,朱熹写下题为《过分水岭有感》的五言绝句:“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鹅湖之会是一场主体平等、自由表达的讨论会,最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言的“百家争鸣”。
(《北京日报》12.12 郝铁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