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12月17日 星期六

    男女共情区别或缘于社会分工差异

    《 文摘报 》( 2022年12月17日   06 版)

        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关注社会交往中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在心理学中,这种感知、理解、分享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被称作共情。一项新研究表明,女性在个人痛苦方面的共情能力比男性更强。男女共情能力的差异,在大脑机制上也有所反映。

        想要探讨男女共情能力的差异,就必须细化到“哪个方面的共情”。为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招募了206名女性和302名男性开展了一项测试。受试者填答了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并接受了脑部的结构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

        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女性在个人痛苦维度上的共情能力显著高于男性,但在其他共情维度上男女并没有显著差异。脑影像结果表明,这一结果可能和男女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差别有关。人脑左侧前脑岛的灰质体积越大,左侧前脑岛与左侧颞顶联合区以及右侧额下回的功能连接随之越强,人在个人痛苦方面的共情能力就越低。

        结合先前的研究,研究人员对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推论。一种理论认为,亲子行为是人类共情能力的重要来源之一。与男性相比,社会群体中儿童的女性抚养者需要对后代的状态更加敏感,才能避免后代遭受饥饿、疼痛或恐惧等困境。这种能力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于女性抚育后代。但女性在注意到自己孩子以外的其他人类遭遇痛苦时,也同样更容易产生共情,因而较容易陷入自我困扰。

        研究人员认为,了解男女在个人痛苦维度上的共情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的神经机制之后,我们对共情的本质和表现认识得更清楚了。在未来的心理治疗、心理教育当中,这些认知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干预手段,依据性别和个人差异“对症下药”,并创造更多积极的情感体验。

        (《科技日报》12.8 孙明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