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12月17日 星期六

    当“松弛”成为一门生意

    《 文摘报 》( 2022年12月17日   01 版)

        最近,“松弛感”火了。如何找到一种更温和、更长期的方式与紧张、焦虑相处成了许多人的新课题。

        松弛感的流行,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心理咨询、艺术疗愈、冥想、短期禅修……它们真的有效吗?

    无法退换的消费

        在“松弛感”流行之前,格林就意识到了自己的“紧绷”。格林(化名)今年大四,宿舍6个人,有4个人准备考研。其中,她的目标最高。失眠、长痘、脱发、心悸……生理反应伴随压力接踵而来。

        格林意识到,自己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经过网友推荐,她找到了“简单心理”,随后在小程序进行了首次心理评估,包括上百道心理测试题和一个40分钟的线上深度访谈。

        随后她根据平台推荐选择咨询师,开始了一月一次的付费疏导。“线上咨询收费标准相对较低,能选到400元一小时的咨询师,少玩两次剧本杀就能省出来。”

        格林告诉记者,在每次咨询服务之后,咨询师都会根据她的心理状况,推送相关文章给她看,并监督她完成辅助练习,“有些方法看起来很幼稚,但真的有效果。”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和格林一样幸运。

        “她一开口,我就不想说话。”小胡(化名)是一名媒体从业者,他曾在淘宝购买过一次心理咨询服务,不过还没等咨询时长结束,他就切断了对话。

        “语音接通之后,她第一句话就是:你先说,你有什么问题?我的抵触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之后就很难和她深入对话。”

        比起简单心理、壹心理等资深心理服务平台,淘宝上的心理咨询服务收费更低,低于100元/小时的产品不在少数。而这也意味着消费者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无效的心理咨询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逆的。一方面,时间已经花出去了,另一方面,情绪上的问题可能更严重。

        那次咨询服务结束后,小胡重新翻出咨询师的简历,这才发现对方资历尚浅。“打开软件,二级心理咨询师、CPS助理咨询师、ACI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情绪教练……各种称谓让人眼花缭乱,很难去判别、选择。”小胡坦言。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比起恶意拖延时长、诱导过度消费等严重的不端行为,心理咨询市场上更多的是“庸碌之辈”,是想趁行业尚不成熟分一杯羹的人。

    艺术疗愈的可能

        周四晚7点,姚老师带着好友“十三姨”来到上海天山路的除和艺术疗愈空间参加绘画疗愈的课程。

        课程开始前,“十三姨”一直在打电话,语气急促,抱着双臂在落地窗前来回踱步。课程开始后,通过绘画前的引导,她舒展开肢体,用动作模拟出水的形态,眼神变得柔和。

        “从恢复平静到察觉,再到充分表达,这个过程就是疗愈。”

        除和艺术疗愈创始人佳逸告诉记者:“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属于不同的大脑区域,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更加重视语言,但视觉图像往往更接近我们的潜意识。”

        实际上,像姚老师和“十三姨”一样,愿意付费参与疗愈课程的中年女性并不在少数。

        戏剧疗愈师陈杰也提到,曾有一位50岁左右的阿姨令他印象深刻。

        “一开始,她很亢奋,一直在表达,讲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孩子,对其他人满不在乎。但在经历过几轮戏剧游戏和表达之后,她就逐渐安静下来,开始用心去倾听其他人的情感表达。”

        陈杰告诉记者,戏剧疗愈作为艺术疗愈的一部分,在国外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行业,不过,中国大众对其依然知之甚少。因此,部分承担着艺术疗愈功能的机构,并不称自己为“艺术疗愈”。王梓杰的“情绪容器”就是其中之一。

        2020年,王梓杰举办了一场名为“情绪容器”的个人展览,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吸引了近万人购票关注。这让他意识到,现代都市人对情绪产品的需求非常旺盛。于是,他会集了一批心理学专业的伙伴,开发出了一种玩法类似“狼人杀”的“情绪剧场”,随后开出线下门店。当时,活动几乎场场爆满,预约都要排到几周之后。

        “伙伴们觉得自己是来玩的,不是来进行心理治疗的。但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心理学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 

    疗愈方式走向多元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短暂“出逃”的可能吗?

        11月14日,周五傍晚,上海天后宫正举行着一场日落疗愈音乐会。几十位参与者都沉浸在一种肃穆而静谧的氛围中,或闭眼聆听,或跟随音乐起伏。

        “整个人像窝在云朵里,特别松弛。”音乐会结束后,桂花糕(化名)发出这样的感叹。

        桂花糕是一位冥想练习者,同时也是一名小有名气的美食博主。打开她的社交主页,旅行、探店、看展、分享新奇生活小物……这样的乐观,源于一场旷日持久的“自救”。

        “我平时熬夜加班是常态,处在高压状态下的时间也比较长。焦虑、紧张、急躁……需要面对的负面情绪很多,以前深夜常会不自觉地流泪。”

        后来,她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整。摆在首位的仍是心理咨询。“比较好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每小时的收费可达到上千元,而且需要一个月2-3次,持续付出的成本很高。”

        后来,她发现,比起求助他人,救助自己似乎是更好的选择。

        “从练习瑜伽开始,我逐渐进入心理学的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冥想。”

        通过手机App或小程序完成每天的冥想练习,再配合老师的引导,桂花糕逐渐完成了“自愈”。

        “如果说旅行和禅修是通过物理空间的转移完成心灵的转变,那么冥想则是在心理层面开辟出一个新的空间。有了它之后,负面情绪有了容身之所,还能被转化为更强的生命力。”

        像桂花糕一样的都市职场女性已经成为冥想的主要用户群体,在中国,冥想也正在进入普通人的日常。

        从线上表现看,消费者的需求目标十分明确,改善睡眠和缓解焦虑是最为突出的两大需求。目前,以冥想为起点,越来越多的身心疗愈方式开始走向多元的应用场景。   

        (《解放日报》1212 肖雅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