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南大街原称为永定门大街,因其位于永定门正北而得名,后来天桥市场声名鹊起,道路名称遂改为天桥南大街。大街为南北走向,北起天坛路、永安路、前门大街交汇处,南达天坛公园西门,与永定门内大街相连。
天桥南大街兴起于明代永乐年间修建天坛、先农坛之时,嘉靖年间修建外城后日益成型,由明清至今,一直是中轴线南端的重要部分。
天桥原是北京中轴线南段上的一座石桥,根据1958年考古发现,天桥桥台背后砖墙是明代城砖,可知天桥最初建筑年代应当不早于明代。清代的天桥是一座南北走向、三梁四栏汉白玉单孔石桥。天桥弧形拱洞高大,桥身拱起较高,以至有“从桥南向北望,不见正阳门;从桥北向南望,不见永定门”的说法。
天桥建成后,曾长期作为天子祭天、祈雨等祭祀活动的专用道路,石桥南北用木栅栏围挡。在石桥两侧各搭建有木板平桥,作为平民百姓过路之用。石桥既为天子专用,便有了“天桥”的称谓。
明代修建天坛、先农坛及外城城墙后,经前门至永定门的道路一直是北京外城道路系统的主干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天桥南大街目睹了明清帝王多次亲诣坛庙祭祀,目睹了北京南城百姓的琐碎生活,也见证了近代以来北京南城的交通格局与运输形式的不断变革。
天坛火车站的修建,进一步刺激了天桥附近的人群聚集与商业发展。天坛火车站附近很快聚集了很多买卖商贩、出租马车商户乃至乞丐,不少乞丐甚至聚集到火车边上直接向下车的人乞讨。
随着八国联军占领的深入,偏居外城南端的天坛火车站已难以满足其军事政治目的与百姓的出行需求。于是,联军又转向更靠近内城的前门地区。经与清廷协商,火车的延伸路线为:由永定门迤东入城,自城东南隅绕赴东便门角楼,顺城垣西至前门外东月墙车站。
这次火车穿行路线改动较大,联军从马家堡单独铺设铁轨,在天坛东侧城墙处重新打开豁口,一直绕到内城东南角楼,而后向西跨过护城河,与城墙平行铺设直接穿过崇文门瓮城到达终点正阳门东侧。
正阳门车站在联军尚未撤退已开始建造,联军撤退不久后完工通车。原本熙熙攘攘的天坛火车站在运行两年后逐渐归于沉寂。联军撤军后,铁路的控制权转交给清政府,清政府不久即拆除了废弃的天坛车站和城墙到天坛西天门之间的铁轨。永定门城楼西侧的城墙豁口在拆除天坛火车站后被清政府修复。
1903年初,天坛火车站附近各国设立的数十座仓库被陆续拆除。城外的一小段废弃铁轨一直留存到上世纪50年代。随着北京站的建成,整个北京南城城墙内外的铁轨全部拆除。
虽然天坛火车站被拆除,天桥周边仍是人声鼎沸,喧闹熙攘,只不过运载来往百姓的,已不再是轰鸣的汽笛声,而是“铛铛”的电车声。
北京城内有轨电车出现在民国初年。天桥附近地域广阔,商业繁盛,因此1921年当北京电车公司对全城干路路线进行详细测量时,将四条干线中的两条起点定在天桥附近,两条干线分别是由天桥经前门、西长安街、西单、西四牌楼至西直门,及由天桥经前门、东长安街、东单、东四牌楼至北新桥。
天坛火车站存续时间虽不长,却深刻影响了北京南城的交通格局。天桥市场兴起于清代后期至民国年间,1914年10月在天桥西面空地正式开市,迅速推动了天桥两侧商业发展及交通建设。1916年,先农坛墙外东北处修建了水心亭,1918年天桥市场得到了扩建。1924年,北京开通有轨电车,1925年,电车从天桥发往西直门、北新桥,铛铛的列车声凸显了天桥在北京交通中的重要地位,天桥市场也越发活跃起来。
上世纪20年代,天桥市场范围日益扩大,东至金鱼池,西至城南游艺园,南至先农坛、天坛两门,北至东西沟沿。以今天的天桥南大街为界,天桥市场分为东市场与西市场。天桥东、西市场最初为天桥两侧的积水洼地,坑洼地带逐渐填平后兴办市场。
新中国成立后,以天桥南大街为轴线的天桥两侧焕发了新生。天桥百货市场始建于1953年,它见证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的诞生。1964年,“万盛轩”翻建,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曾在这里演出。2015年,天桥艺术中心揭幕,旧式的戏棚被现代艺术建筑取代。2013年,在考古学家确定天桥精确位置后,天桥在原址附近复建。2019年,北京南中轴御道正式贯通。
(《北京日报》11.24 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