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12月14日 星期三

    搞传统文化,脑子里要装满现代思考

    《 文摘报 》( 2022年12月14日   06 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意味着整个民族文化的推陈出新。一个重要的凭借就是传统资源,且资源愈丰富、愈厚实,创新的空间便愈大、愈深。

        应当承认,我们曾或多或少忽视了这一点,忙于引进和追随外来思潮,自己的新思想、新学术却立不起来。这一倾向需要改变,要义之一就在于将传统激活,使之能进入当代语境。

        我提出了一个方法论原则,叫“双重视野下的双向观照与互为阐释”,强调既要站在西方和现代的角度,用新的观念来审视中国的传统,又要回过头来,立足传统本位来反观西方和现代。经过这样双向流动与交互阐释,古文论内蕴的当代意义才有可能浮现出来,且又不会脱离自身的本原。

        举个简单的例子。西方人爱讲“美在形象”,我们的传统中也有类似观念,诗赋欲“丽”,文论讲“采”。但是,我们并不认为“采”“丽”是美的最高标准,而更讲“大象无形”,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境界。以此来比照西方,或可提炼出一个新的命题,即“美在对形象的超越”。这就把理论思考向前推进了一步。

        同样,“诗言志”作为我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可借西方表现论作比较。但“言志”恰恰不同于自我表现,“志”要讲社会关怀,与世道人心息息相通,还要凭借“言”加以适当的传达。用西方表现论的框架来套,这一命题的真实意义是不是就很难显示出来?

        我们不能一味遵信传统,因为传统思想也有缺陷。比如,古人爱讲“天人合一”,对世界持有可贵的整体观,但一般多重在“以人应天”,对人的主体性发扬不够;西方则特别重视主体性,常倾向于“主客二分”。我的追求是将“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结合起来,在“应天”的同时求得“参天”,用以构建新的人本理念和生命理念。

        任何一种思想都可能被超越,但被超越了的思想依然是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宝贵资源,后人仍需要借鉴它,其价值永远也不会消失。哪怕是走了弯路,人们也要研究它为什么走弯路,在哪儿可以补救。思想财富就是这样一代代承传并创造出来的。所以,希望我们在加强吸收外来资源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思想和理论建设真正重视起来。

        (《解放日报》12.2 陈伯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