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一生乐作长途马

    《 文摘报 》( 2022年12月10日   05 版)

        杨叔子

        2022年11月4日,中科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因病医治无效于武汉逝世,享年89岁。作为科学家,他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开展智能制造探索性研究,开拓我国智能制造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并致力于把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到制造工程。作为老师,他一生培养一百多名硕士、博士。他还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学修养的业余诗人,一个在大学校长任上掀起“人文风暴”、被称为国内高校领导人中人文素质教育先行者的教育者……

        杨叔子将自己一生概括为“一生乐作长途马”。灵感源于父亲杨赓笙在抗战年代写下的一句诗:“一生苦作长途马,万载哀鸣大泽鸿”。

        抗战时期,杨叔子全家辗转从江西湖口逃难到黎川。面对大批青年流离失所的情状,身为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之一的杨赓笙集资接办国立江西中学,出任校长,救济从沦陷区逃难出来的青年学生。在颠沛流离中,杨叔子亦获得了文化启蒙。

        逃难途中,父亲把杨叔子叫到身边,拿出一本《唐诗三百首》。第一首诗是《静夜思》,也是杨叔子的“人生第一课”。父亲讲到:“你看到月亮,就要想到湖口,想到石钟山,想到故乡被侵占了,老百姓在遭敌人蹂躏。”

        1952年春天,19岁的杨叔子考入武汉大学机械系,后转入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前身,现并入华中科技大学)学习。1956年,他被学校选派到哈工大进修,后返校做老师,并将专业从机械调整为“金属切削机床设计”。1980年,杨叔子成为武汉两个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并在1981年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做高级访问学者。一年后,杨叔子回国,向院长朱九思请示:“希望有段时间不再担任社会工作和行政工作,我想全心全意搞学术,集中力量把在美国学到的知识和正在研究的问题进一步向前推进,做出成绩。”

        1984年,杨叔子团队开发出国内第一台微机信号处理系统,在运行速度上提升极大。《光明日报》曾报道,这台微机信号处理系统的作用好比老虎插上翅膀。此后,许多高校都引入该系统。同年,我国煤炭部门找到杨叔子团队,求助钢丝绳断裂定量检测问题。作为一种应用极广的材料,从矿山到码头,从旅游到航天,从军事到民用,每年因为钢丝绳断裂造成不少死伤。由于缺乏定量检测手段,每一导程具体断了多少根丝、断在什么地方这一关键的问题总是无法解决。杨叔子带着四人团队日夜加班,于1987年开发出钢丝绳断丝检测第一代装置,通过传感器,在计算机屏幕上得以显示清晰的数据,令人知晓测量起点处的距离、断丝数量、最危险区在何处等。那个年代,全国各地矿山和缆车索道纷纷邀请杨叔子团队前去实地检测钢丝绳的安全性,项目极大地降低了事故的发生率。1991年,杨叔子被增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杨叔子担任华中理工大学第四任校长。其间,他收到一封学生来信,信中提出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四级英语过不了关就不能拿学位证。但汉语错别字一大堆,用词不妥,句子不通,文章不顺,连母语都不过关,居然可以拿到学位证。这能算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这封信对杨叔子触动很大。在40周年校庆讲话中,杨叔子宣布:“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我们决心朝向办成一所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在他和学校人文教育基地的推动下,人文讲座开展起来,学校邀请到社会各界名人来到校园里和学生交流,涉及文学研究、教育问题、企业文化、时政热点等,内容深广。多年后,不少同学回忆这场改革。新闻学院1995级本科生姚洪磊认为,在这个以理工科为主导的院校,文科生多少会认为自己有些被边缘化。但通过听讲座、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培训班、按图索骥地自主阅读,四年下来,自己也逐渐在人文方面获得了启蒙。今年11月8日,参加完告别仪式,姚洪磊一人打车往回走,“坐在后排眼泪哗哗地就出来了。那一刻才意识到,杨叔子的离去,自己关于母校回忆中最美好的一部分,仿佛亦离他而去了”。

        (《新京报》11.27 石润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