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探寻中华文明的“东南传统”

    《 文摘报 》( 2022年11月23日   07 版)

        作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统一性与多样性贯穿了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始终。前者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中华文明的发展主线,后者则从不同维度丰富着中华文明的更多内容。

        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的良渚文化,属于所谓的“东方模式”范畴。考古研究表明,“东方模式”的内部存在一些差异。较之海岱地区,以良渚为代表的长江下游,即东南地区的文明进程,呈现更加重视经济的特征,且这一特征长期存续、影响深远,可称之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东南传统”。

        这种重视经济的“东南传统”,最晚肇始于崧泽时期。崧泽文化圈的形成即以玉石商品贸易为经济基础,其核心区垄断了玉石生产,如桐庐方家洲玉石作坊产品达数万件,但种类单一,实行的是专门化生产模式,而且并不用于本地聚落,具有明确的商品经济意味。

        一方面,这种商品经济的盛行维系着崧泽文化圈的内部稳定。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带来的社会分工差异催生着社群等级分化。

        良渚文化延续了这一传统。良渚城址作为当时东亚地区最大的都市,其物质文明之发达、社会财富之丰裕、社会生活之奢华,应得益于广域商品经济所提供的物质基础。

        春秋晚期之前,东南地区的越国长期以“经济观”为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以物质财富与经济追求作为社会组织运行的重要取向。此时,越国墓葬的等级架构普遍表现为豆盂等简单日常用器的重复、大量随葬,而礼器长期缺失,表露出对财富大量拥有的渴求。越国社会发展呈现出强烈的经济因素主导倾向。

        汉武帝时期,东南地区彻底融入统一中国的政治版图,并随着水利建设与持续开发,逐渐成为基本经济区之一。秦汉以来,“东南传统”主要表现为重商思想的流行与商品经济的发达。

        “东南传统”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长期存续,是中华文明多样性特征的真实写照,并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文明从西北到东南“陆疆—中原—海疆”以及“游牧—农耕—农商并重”的三级阶梯。

        (《解放日报》11.15 吴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