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10月29日 星期六

    “土豆院士”

    《 文摘报 》( 2022年10月29日   05 版)

        朱有勇

        4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把老乡种出来的土豆带到人民大会堂现场推广,因此收获了“土豆院士”的称号。而作为澜沧县的扶贫专家,他时常头顶草帽,卷上裤腿,扛着锄头,脖子上还搭一条毛巾,吧嗒吧嗒地在田里和农民聊天。他和农民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种土豆,人们也称他“农民院士”。在党的二十大代表通道上,“农民院士”又带来一个好消息,他和团队成功研发了水稻旱地种植新技术,实现“水稻上山”。

        云南省个旧市卡房镇地处云贵高原南端,地势高耸,属于深山区。这是一个贫穷又偏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1955年,朱有勇在这里出生。家穷无鞋,他常年赤脚在山路上奔跑,脚底板磨砺得又厚又粗、灰黑生硬,格外耐硌。由于吃食少,朱家一天只吃两顿饭,午饭就省去了。每天放学,朱有勇总是饥肠辘辘。

        在他10岁那年,村里来了几位农科所的技术员,手把手地教村里人插秧。技术员说:“插梅花秧(秧苗不规则,像花瓣一样散开)不高产,要改为双行调栽。”村里人半信半疑,照着样子插。收获时,产量翻了一番!全村人惊呆了。朱有勇也瞪大了眼睛:科技如此神奇!

        1987年,朱有勇获得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留学回国。随后,他被任命为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第一年,烦扰当地农民已久的稻瘟病消失了,1000亩试验田产量增长30%。

        2015年,中国工程院确定澜沧县作为院士专家科技扶贫点,朱有勇首先请缨来到澜沧扶贫。那一年,他已经60岁。朱有勇说,一开始很畏难,“扶贫是要真真实实把一个地方带富、把产业落地。”而在第一次进村考察后,他就下决心不走了,“是真穷,很多农户全部家当只有几袋苞谷、一些鸡,以及一个四处漏风的篱笆房。我们是人民培养出来的科技工作者,却没有让这里的老百姓享受到科研成果,这是我们的亏欠”。

        很多人不相信会有院士来主动帮忙脱贫。朱有勇深知,要取得大家信任,就要先把自己变成农民,还要变成拉祜族的农民。他发现,澜沧冬天雨水少、没有霜冻,很适合马铃薯的生长。如果种“冬季马铃薯”,还能和其他地区形成差异化优势。但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万一失败了,对于农民可能就是一整年的收入打了水漂。

        “扶贫是一步步来的,有人配合,也有不配合的,要反复做工作。”朱有勇说,“这比纸上写论文可要难多了。”他建议村民,先拿出10亩地中的2亩种植试试。不成想,这一尝试,地里结出了全村当年最大的马铃薯,足足有2.5公斤。而那一亩地的冬季马铃薯卖了5000多元,近乎一年的收入,让大家高兴坏了。

        2017年起,朱有勇先后在澜沧开设冬季马铃薯、畜禽养殖、冬早蔬菜、林下三七、中药材种植等多个技能培训班,培训学员超过1500人,“学生们”开始相信院士老师。

        2020年,受疫情影响,经销商无法像往年一样来澜沧进货。农民需要增收、新鲜冬季马铃薯迫切需要新的销售渠道。4月7日中午,他急匆匆地走进示范田当上主播。“你们看!我手中的冬季马铃薯,芽眼浅、皮光亮、个头大……”他举着土豆,“卖力营业”,“农民院士”的形象走进了很多人的心里。

        云南农大中草药专业2021级学生丁习功,因为成为“招生减章”,在今年火了一把。他说,自己当初报考这所学校的原因,就是因为朱有勇。“他是我的偶像,他有一句话我一直记着,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我会尽力做一些对大家有用的事情。”这些话听来让人欣慰。这个“农民院士”不仅把种子播在广袤的田间地头,也播进了这些年轻人的心田。

        (环球人物微信号 10.21)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