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说:在社会资本再生产中,“货币表现为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并指出,对每一个新开办的企业来说,货币是“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
若从宏观角度看,货币并非多多益善。何以见得?对此需要我们理解“货币”与“资本”的区别。马克思讲得很清楚,资本是不断增值的价值,其“实物形态”是各种生产要素(商品);“价值形态”则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这就是说,货币本身并非资本,特别是当金银货币退出流通后,货币只是资本的纸制副本。
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货币要发挥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至少应具备以下三大前提。
前提一:货币供求要保持总量平衡。在金银货币流通的前提下,货币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而当纸币替代金银货币流通后,若货币供给大于需求,必然导致通胀。
前提二:商品供求要同时保持总量与结构平衡。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史皆表明,货币是中性的,货币调节属于总量调节,解决不了结构问题。
前提三:货币资源的分配应由市场起决定作用。有两个重点:一是要尊重市场“等价交换”规则,政府不能管价格;二是要放开市场利率,只有让市场化利率引导资金流动,才能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
回到中国的现实,笔者提三点建议:第一,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财政政策可靠前发力,重点减税,但货币政策则应继续保持稳健,绝不能搞大水漫灌;第二,为了保就业与民生,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扩大内需与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坚持从供给侧发力扩内需;第三,应重视GDP增速,但不必纠结5.5%的速度指标,要保持定力,坚持速度服从质量,把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
(《北京日报》9.19 王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