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高龄”大学生不是在“浪费教育资源”

    《 文摘报 》( 2022年10月12日   06 版)

        最近,52岁的鲁新林走进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对此,有人质疑鲁新林这么大年纪还来上大学,是“浪费教育资源”。这一质疑听上去既简单又直接,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浪费论”。

        52岁的鲁新林预计55岁大学毕业,假设其60岁退休,他未来工作/劳动的时间只有5年。与他同时入学的18岁同学A在毕业时只有21岁,离60岁退休还有39年。单从“未来”的时间长短比较,在教育收益率相同的前提下,与投资给18岁的少年A相比,投资给52岁的鲁新林确实会让人们觉得是“浪费”。

        但“浪费论”中隐藏着三个并未言明的前提。

        第一个前提是同学A在未来39年工作中,会一直持续使用其大学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他的工作岗位不会变化,不会晋升,也不会失业和迁移。同时,他在工作中使用的机器和技术不会变化,甚至外部世界也没有很大变化。只有这样,同学A才能持续工作39年。

        然而,在当下这个技术快速迭代进步的人工智能时代,A同学未来使用的机器和技术肯定会有进步和变化;外部世界没有很大变化的前提也难以成立,A同学必须持续学习以适应这个变化的世界。

        把A同学的漫长生涯如此展开后,我们会发现,52岁的鲁新林只是处于A同学未来人生的一个阶段而已。从这一点看,“浪费论”所质疑的对象其实也包括了18岁的同学A,甚至包括了所有人。

        第二个前提是“浪费论”没有考虑创新和创造。创新和创造与时间长度的关系并不直接,颠覆性创新的时间特征反而是没有长度的“瞬间”。假设A同学在未来39年工作中没有什么创新和创造,但鲁新林在未来5年的工作中却有所创新,那么鲁新林的5年其实比A同学的39年更有价值和意义。

        第三个前提是“浪费论”完全将鲁新林当作了物质财富的生产者。但在工作之外,鲁新林还是家庭中的父亲、社会中的成员;在职业之外,他还在持续探索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他的存在本身对周围世界会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影响将显著地发挥于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其范围和价值难以用“收益率”度量。

        以上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确认,鲁新林没有浪费什么教育资源,他对教育资源的利用不但正当,而且有着扎实的潜力。“浪费论”之所以发生于当下,是因为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视角下,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系统还存在缺陷,需要持续建设和改善。

        (《中国科学报》9.27 卢晓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