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北京古代住房升级"路线图"

    《 文摘报 》( 2022年10月12日   05 版)

        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是“世界住房日”。安居问题素来广受人们关注,那么,在北京地区,古代住房是怎样一步步演变的呢?

        在社会技术水平低下的背景下,人们对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大。距今50万年以前的周口店第1地点属于旧石器早期人类生活地点,学术界对当时北京猿人是否以洞穴为家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洞穴是当时古人的一处重要活动场所。

        到旧石器晚期,山顶洞的上室可能是人们住宿的地方。从旧石器早期到晚期,古人的居住设施以利用既有的自然条件为主。随着气候波动和人口繁衍,生存压力加大,人们勇敢而坚定地走出洞穴,走向平原。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所在地就是当时露宿野外的理想去处。

        新石器早期的怀柔转年遗址中,虽然没有发现明显的居住遗迹,但大量石制品、陶器、木炭等表明这里已是定居的场所。门头沟东胡林遗址中火堆的使用,更加确认人类定居生活的趋势。这一阶段古人的房屋建筑,在建筑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环节。

        新石器中期的平谷北埝头遗址发现了10座房址,推测是一种篱笆墙式的半地穴建筑。这种建筑形制是适于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

        房山琉璃河西周遗址的宫殿区,发现了夯土的台基。这些台基是当年宫殿建筑的基础。它的做法是先在地上挖出土坑,然后用羼杂了青膏泥的黄土夯打。至于宫殿的样式,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延庆的胡家营村,发现了战国晚期房址24座,按平面形状分为不规则形、方形、近圆形三种。后两者是目前北京建筑考古资料中较早见到的均衡对称格局。

        例如18号房址,平面呈椭圆形,长径6.6米,短径5.56米。该房址起建于地面,有7处柱洞,柱石排列较为规整,只是大小不一。西北部有一灶址,灶的南北各有一长方形石块,由摆放位置推测是用来支撑炊具的。这间30余平方米的卧室兼厨房,以现在的标准看是“蜗居”,虽然很简陋,但比起北埝头遗址,房屋形制已规整很多。

        汉代的民居建筑虽然少有实物留下,但间接的资料极为丰富,尤其是东汉墓葬中陪葬的陶房(楼)模型。

        它们是一个个微缩的模型,如同搭积木一样组装而成,种类丰富多样——屋顶有悬山顶、四阿顶;坡上为素面或饰瓦垄;屋脊有平脊(有的在上面立有瑞鸟)、两端微翘;窗户有圆形、方形;层数有二、三层;有的在屋顶上建有望楼,有的房身上有富丽的彩绘。

        大兴发掘的一座辽代砖室墓,西壁中部砌有一仿木结构的歇山顶房屋侧面,宛若浮雕,通高1.10米、进深0.9米,下部左右各有一个带斗栱的柱子。斗栱之上为撩檐枋和檐椽,再上为筒瓦、瓦当组成的排山勾滴和单檐,最上是尖山。房檐宽1.40米,柱子之间有小型门框,高0.42米、宽0.54米,门框内有门簪两枚。

        丰台的金中都西营遗址,清理出金代房址57座,它们排列有序,分为西、中、东三区。西区房址较为分散,中、东区域房址则较密集。根据房内的柱墩,可以看出房基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坐北朝南。

        以37号房址为例,它平面呈长方形,位于中区中部偏北,南北方向,揭露磉墩(古代建筑的柱子基础)4排,每排26个,共104个。磉墩心距3.7米、通宽94米、进深三间、通深8米,南北二间皆深2米,中部一间深4米。

        如此规整的磉墩,专家们推测这里可能是金代驻扎在丽泽门外的兵营,进深三间的是士兵的住所,进深五间的则为将军住所或衙署。

        西城新街口以西的后英房元代庭院遗址,由主院、东西跨院组成,宽约70米,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主院正中偏北是五间正房,前出轩廊、后有抱厦。台阶两侧饰有精美的砖雕“象眼”。院中铺砌着高低错落的露道以连接东西跨院。这可以称得上是元代的豪宅了。

        纵观北京的古代住房,用材讲究、布局自然、结构相对简单,反映出古人对住房建设的务实态度。从穴居生活到半地面建筑,再到地面建筑,最后到砖石结构的房屋,走出封闭,不断开拓前行,人类文明正是在这样的探索中不断取得进步。

        (《北京日报》9.29 郭京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