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扬华
人们把贾宝玉与薛宝钗、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关系概括为“金玉良姻”和“木石前盟”。这种称呼最早出现在《红楼梦》第五回的《红楼梦曲·终身误》的开头:“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它很快地、一致地为读者和研究者所接受并应用。原因是这种概括与实际情况很贴切,因为贾宝玉有玉,而薛宝钗则有金(锁);同样,林黛玉的前身是一株绛珠仙草(木),而贾宝玉则为石头幻化而来。
“金玉良姻”与“木石前盟”这两个词语的产生可以说是再自然不过了,当它们并列而呈现出来的时候,却又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特别在我们要将薛宝钗与林黛玉加以对比的时候,它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原因就在于“金玉”与“木石”是一对内涵极其尖锐对立的词语。“金玉”的意思大家容易理解,它就是富有、高贵的意思。而木石呢?就得多做一点阐释了。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里,“木石”常常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思想境界。这是什么样的精神和境界呢?不妨先举一些例子来看看。最早这个词语的出现是在《孟子》: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这里虽还未表达出一种明确的思想含义,但作为圣人的舜,在深山里喜与木石居住在一起,也反映出一定的倾向性了。
晋人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借隐士之口,不满当时“上古质朴淳厚之道已废,而末枝遗叶并兴……”的状态,明确提出了吾不忍见也,故去而处兹。人不可与为俦,不若与木石为邻。
阮籍首先表示,在世风浇漓的俗世,没有可以为伴的人,不若和木石相邻还更好。阮籍的这种思想,可以说在后世的许多高洁自好的士人中产生了巨大的、长远的影响,完全可以说,形成了一种精神共识。这在一些著名文人的诗文书画中颇不少见。
唐代诗人、古文大家的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既有政治上被排斥的愤懑,又有新居地的人文环境不适应的烦恼,于是在《与萧翰林俛书》中也提出:用是更乐瘖默,思与木石为徒,不复致意。他对世俗的一切似乎都厌弃了,只剩下木石可以相处了。
北宋的苏轼,是一位诗文书画皆精的大家,由于种种原因,他的画多被焚毁,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弥足珍贵的一幅画,恰恰这幅画就名为《木石图》。图中画了一块大石,压着一株干枯的弯树,作怪奇状。在石头缝里和树根旁边分别长出了一些幼竹和嫩草。苏轼的友人米芾在《画史》中称此画发泄出苏轼胸中的一股“盘郁”不平之气。此画据考乃苏轼被贬官杭州时所作,虽然他自己没有题字,但可想象与上述柳宗元的情状是完全一致的。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头来看看阮籍、柳宗元、苏东坡等人。他们都是一些有愤世嫉俗思想性格的人,他们产生“木石”情结的内涵和原因都是相通的,也就因此,尽管这些人的世界观、思想性格都是复杂的,但他们又都同时具有不同流俗,高超劲洁的可贵一面。
钗黛的对立在作品中可以从许多方面表现出来,而其中又有不少可以归结到俗与脱俗的对立这一重要基点上来。当然,其具体内容又是丰富厚实,多彩多姿的。
(《钗黛之辨》 天津人民出版社202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