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10月01日 星期六

    “不正经”的正经医生

    《 文摘报 》( 2022年10月01日   01 版)

        王韬(左)在做科普宣传。

        王韬大概是上海医疗界的第一批“网红”。走在路上,常有老伯伯、老阿姨拦下他,“你是不是《急诊室故事》里的那个医生?”

        从2014年底到2016年,一部纪录片热播上海乃至全国。王韬,便是那间急诊间的主任。

        把家搬到了医院旁

        《急诊室故事》第一季第一集,一位心梗病人在医院获得抢救捡回性命后,把家搬到了医院附近,连带着,自己开的饭店也一同位移。

        “又有多少人能把家庭和事业搬到医院旁边?这就对医护人员提出一个要求,如何延伸医疗服务的时间和空间。”科普,成了王韬和伙伴们共同的选择。

        听上去,科普是枯燥的,但科普的中庸,却是悬壶济世的大智慧。“科普其实就是医护人员的日常。入院宣教、手术谈话等,无一不是在对患者和家属作科普。”

        王韬开着玩笑说着正事,“比如我让一个骨折的患者拍X光,绑好石膏后我又让他再去拍X光,那人家心里说不定就会不开心,会问我‘医生你是不是要赚我钱’。当然更多人是‘敢怒不敢言’,只能在心里埋怨我是个黑心医生。”但事实上,只有通过前后影像的对比,才可以确定石膏固定是否有效,是不是有必要进一步手术治疗,患者就不会有任何疑虑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科普。”

        通达医学常识,知晓家庭护理,平台的创作运营均为在职医护人员,成了医学传播领域的创举。“达医晓护”集结全国20多个省市的300多名专家,源源不断地“生产”内容。在运营过程中,医生们发现,医学传播面对的信源水平和可靠性是良莠不齐的。公众并不十分清晰什么样的科普是靠谱的,什么平台推送的科普是准确的,“于是我们希望把最初的‘大医小护’公众号升级为一个全媒体的医学科普品牌,形成全媒体矩阵。”

        医学科普有三层含义:一是“病”,传播健康知识,比如某种疾病如何防范、如何康复。二是“看病”,教大家生病后如何就医。什么时候看门诊,什么时候看急诊,医保怎么用。第三,则是“看待病”。医学是科学,并非神学。所以医学也有局限性,“科学地对待医学,科学地看待生死,这样医患矛盾也会缓解。”

        能把家搬到医院附近的,凤毛麟角,能上“达医晓护”平台看看健康知识的,却可以是千千万万。最近,“达医晓护”迎来了自己的第4000篇推文。

        每个医生都是扛把子

        踏“血”无痕、从“骨”至“筋”、“肩”护人……没想到,医学专家们的舞文弄墨也相当了得,这些全都是他们自己的创意与呈现。

        “达医晓护”采用主编责任制。在这个平台上,专家都会开设与自己医学背景相关的线上杂志,并且负责内容的产出。这样的栏目杂志有几十种,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是医学科普的扛把子。

        大概所有中国人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腰疼了,爸妈喊你去睡硬板床;背驼了,爸妈喊你去睡硬板床。很明显,爸妈是硬板床的忠实粉丝。但硬板床真的能缓解腰背脊椎的问题吗?普陀区中心医院骨科的主治医生虞陆超写下一篇“体验式报道”。

        虞医生打地铺了,只在地板上铺了一张瑜伽垫,够硬了吧。第二天早上4时52分,他被痛醒了。虞医生自然是专业人士,准确描述了主要不适位置:腰椎两侧竖脊肌及腰大肌,虞医生感觉翻身都有些困难,自己按摩了5分钟才坐得起来。严谨的虞医生结束实验得出结论:硬板床不能包治百病。他开始往外抖干货,家里的床太硬,可以在腰部下方放软垫给予支撑。

        类似的科普文章,“大医小护”公众号和“达医晓护”网站每日都有更新。王韬表示:“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单位,走到一起,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医学科普智库。”

        科普文章都是医生的原创,但却常常不在自家首发。“公众号其实是别人借给你的房子,房东随时都可以把房子收回去,但内容是拿不走的。我们创造内容的目的是让更多人看到。”运营一年后,王韬和同道就不再关注公众号的粉丝数了。

        让点击量变成转化量

        20世纪90年代,还在读大学的王韬就玩过一款模拟经营游戏《疯狂医院》。如今科普团队中的年轻医生,也有许多是游戏高手。

        王韬打开一个游戏小程序,介绍起“应急闯关显身手,你也可以当专家”。这个闯关游戏中包含了900多条医学科普常识,挑战者可以一路答题,从医士-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开始自己的“职场”晋升之路。游戏一经推出,便有了好几万的点击量。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博士蒋平,也是“医”笑解忧杂志栏目的主编,是科普相声这个新兴领域的主要负责人。在一个个好笑的梗中,人们记住了许多医学知识。难得的是,“医”笑解忧的相声一年要在社区里演上几十回。团队中曾有人开玩笑,没有点文艺细胞,很难在“达医晓护”站住脚跟。

        所有的“不正经”,都是为了更好地干成“正经事”。正因为专业的支撑,才让他们有底气去寻找更多的可能性。一直乐呵呵的王韬若有所思,“娱乐化是形式,是为了更好的输出内容。但医生作为专业人员,娱乐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所以如果科普评价体系只关注参加讲座的人数,书卖了多少,公众号有多少点击量,便违背了科普的初心。点击量成了转化量,我们做的事情才有了意义。”

        王韬,这位曾经一个月做100台手术的“超人”,如今作为学科带头人,又拿出“超人”的劲头,和他的同道共努力——让更多国人通达医学常识,知晓家庭护理。

        (《新民晚报》9.25 华心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