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安门外大街往西,有一条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的小街,因为与烟袋存在瓜葛,故称烟袋斜街。这条小街与烟袋存在怎样的联系呢?一是清末民初,小街上的店铺以经营旱烟袋、水烟袋等烟具为主,生意兴隆,烙印深刻;二是细长的街道形似烟袋杆,东口为烟袋嘴,西头折向南边的银锭桥,活像烟袋锅。
烟袋斜街东口有一座造型别致的灰色牌坊,上面镌刻着有关这条小街的几行文字。从中可知,清《乾隆京城全图》把这条长232米的小街记作鼓楼斜街,《光绪顺天府志》记为烟袋斜街,清末主要经营烟具、装裱字画和古玩玉器……可见,浓郁的市井风情以外,烟袋斜街的文化元素亦不可小觑。
漕运带来“后市”繁荣
烟袋斜街形成于元代,最初的名称为打鱼厅斜街。当年的打鱼厅是朝廷管理捕鱼的机构,因为烟袋斜街濒临烟波浩渺的什刹海。
在距离烟袋斜街东口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标识为“烟袋斜街拾壹号”的建筑,门前台阶侧面刻有“元代打鱼厅旧址”字样。昔日官府衙门所在的位置,现在是一家从事西装旗袍定制及服装培训的店铺。
在元朝“前朝后市”的城市格局中,烟袋斜街属于“后市”,而后市地区的繁荣,缘于积水潭(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西海又称积水潭)漕运码头。至元三十年(1293),忽必烈从上都回到大都。当他看到积水潭停满大大小小的漕船,一派繁荣景象时,兴奋不已。他给那条从通州到大都的50里水路赐名“通惠河”。通惠河的开通,真正实现了水上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每年千万石官粮以及茶叶、丝绸、手工艺品等生活物资顺利运抵皇城。
一条连接码头与市场的斜街——烟袋斜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那么,这条小街为什么是斜的呢?说法有两种,一是小街依水岸而形成,也依水岸而倾斜;二是从码头到市场,这条线路为捷径,斜街因此渐渐形成。在元大都横平竖直的街巷中,这样的斜街实属少见。
漕运码头为烟袋斜街所在的鼓楼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随着一艘艘货船驶入积水潭码头,鼓楼一带成了热闹非凡的商品集散地和往来客商聚居地。旅馆、酒楼、饭馆、茶肆以及各种各样的店铺比比皆是。元代地方志《析津志》写到这种情形时说“富庶殷实莫盛于此”,鼓楼“东南转角街市,俱是店铺”,鼓楼西边“率多歌台酒馆,有望湖亭,昔日皆贵官游赏之地。”鼓楼左右“俱有果木、饼面、柴炭、器用之属”。
八大楼源于烟袋斜街
1802年,烟袋斜街上开张了一家经营鲁菜的酒楼——庆云楼,店家以精美的菜肴、贴心的服务,吸引了众多达官显贵。瑞郡王奕志、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等晚清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都曾是庆云楼的常客。近代文学家唐鲁孙在遍尝天下美食之后,撰写了一部“吃文化”与“吃艺术”的集萃之作——《中国吃》,在这部回忆录中,他多次提到庆云楼。
清朝末年,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庆云楼的厨师和伙计大量流失。那些离开庆云楼的厨师和伙计纷纷在京城其它地方开设酒楼,形成了著名的京城八大楼:东兴楼、泰丰楼、致美楼、鸿兴楼、正阳楼、庆云楼、新丰楼、春华楼。尽管烟袋斜街又短又窄又倾斜,却是清末民初赫赫有名的京城八大楼的发源地。
由于居住在北城的一些旗人嗜好抽旱烟和水烟,鼓楼一带的烟草生意渐渐红火起来,烟袋斜街上的烟袋铺子一家挨一家。当时,北豫丰和南豫丰是这一带有名的烟铺,专门经营抽旱烟袋所用的关东烟、兰花烟、旱烟叶,以及抽水烟袋所用的锭子、皮丝等,还有用鼻子闻的鼻烟。与此同时,还代售槟榔、豆蔻、砂仁等。而山西人开的烟袋铺,比如同台盛、双盛泰,则主要经营烟具。他们在出售成品烟袋以外,兼营烟袋杆、烟袋锅、烟袋嘴等各种配件。另有各式烟袋荷包、山西“一口香”小铜烟袋等,早期还卖过火镰、火石及艾绒。
清末时被称为“小琉璃厂”
什刹海周边拥有恭王府及诸多名人故居,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明代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七下西洋的航海家郑和、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京剧大师梅兰芳、书画鉴藏家张伯驹、画家徐悲鸿、作家老舍等都曾在这里居住,而烟袋斜街与这些名人故居近在咫尺,留下他们的足迹便顺理成章。
清朝末年,烟袋斜街有个约定俗成的雅称——小琉璃厂。清廷退位以后,居住在什刹海附近的王公贵族、八旗子弟失去了俸禄,为了维持生计,纷纷变卖古玩字画,在烟袋斜街上开设了多家经营文房四宝、古玩玉器、装裱字画的商铺。据溥仪《我的前半生》记载,有些离开皇宫的太监也在烟袋斜街一带开设古玩店,货源大都是皇宫流失的珍贵文物。当时的北京政府新贵、军阀以古玩字画附庸风雅,而古董商则从中牟取暴利。烟袋斜街上的太古斋、抱璞斋、松云斋、宝文斋等,成了生意兴隆的淘宝之地。据说,当时的烟袋斜街上有一家裱画店——黎光阁裱画铺,裱画料精、工细,技师王殿俊技艺高超,声名远播。画家溥心畲、齐白石等经常光顾黎光阁裱画铺,为店铺增色不少。
有趣的是,这条又短又窄的斜街,竟是京城西装裁剪的发源地。当时,烟袋斜街东口有一家“都不昆西装店”,即为京城首家经营西装的店铺。那时的平民百姓穿不起昂贵的西装,都不昆西装店的顾客都是达官显贵。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烟袋斜街为高档商业区,二是中西文化在此交融。据说,溥仪微服出宫,到烟袋斜街一带遛弯时,曾光顾都不昆西装店。而他的英国老师庄士敦住在地安门油漆作胡同1号,离都不昆西装店很近,曾经到那里剪裁制作西装。
被启功先生称为“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的张伯驹,曾与夫人潘素住在后海南沿26号,距烟袋斜街咫尺之遥。这位风雅名士的传奇故事很多,比如,变卖家产买下《游春图》,多年后无偿捐赠给故宫。1956年,张伯驹与夫人潘素将包括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以及黄庭坚的《草书》等8幅书法在内的珍品,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政府为此奖励20万元,被张伯驹婉言谢绝。据说,在张伯驹不计其数的收藏品中,有的就来自烟袋斜街。
(《北京晚报》9.20 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