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这两天突然肚子疼,但是吃了好几种胃药也没有缓解,这是怎么回事?”在普外科门诊,总能听到病人这样的抱怨,然后通过仔细询问病人的症状以及简单的体格检查就能发现,这并不是“胃痛”,而是“胆痛”。
“胆痛”又称为胆绞痛,往往指胆囊炎,分为急性胆囊炎与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是外科领域中常见的急腹症,是指由细菌感染、浓缩的胆汁或返流胰液的化学性刺激等引起的胆囊炎症性疾病,常因过食油腻、情志抑郁不畅、劳累等因素引起。慢性胆囊炎往往是胆囊因长期或不间断地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明显的慢性炎性改变或功能障碍,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后遗留的病理改变是慢性胆囊炎的最常见类型。
“胆痛”与“胃痛”不易分清,是因为胆囊炎一开始的症状往往与“胃痛”症状相似,可表现为中上腹的疼痛,不典型的胆囊炎症状也可出现腹胀,这往往被患者误以为是“胃痛”,随着病程进展可转变为右上腹或肋骨下缘的疼痛,特别是在患者进食油腻后可出现右上腹的剧烈疼痛,同时胆囊炎可伴有发热、后背牵拉痛,少数患者可表现出胸闷、恶心、呕吐的症状。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可通过体格检查、腹部CT、B超来区分。
胆囊炎急性发作时,应立即前往医院急诊就诊,切忌强忍疼痛,拖延就医,以免急性胆囊炎引起胰腺炎、胆囊穿孔、黄疸等并发症。在等待就医的同时可按压合谷穴、神门穴等,可起到一定的止痛效果。慢性胆囊炎发作时往往表现为隐痛不适,可通过清淡饮食、穴位按摩、口服药物等缓解症状。药物治疗谨记遵循医嘱,若疼痛剧烈也应当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对于不需要进行急诊手术治疗的胆囊炎发作,除了常规的抗生素治疗外,中医还可通过针灸、耳穴、口服中药等起到清热利胆止痛的效果。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肝胆外科医生李炯)
(《文汇报》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