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08月10日 星期三

    闻一多在“青大”

    《 文摘报 》( 2022年08月10日   05 版)

        青岛是一座环境优美的城市,也是富有人文气息的名都。当我走进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时,实际上是在追觅它的前身。1930年夏天,应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聘请,闻一多来此担任文学院院长和语文系主任。相信他是带着十分愉悦的心情来的,否则,何以写下终生唯一的写景散文《青岛》呢?

        作为1924年始建的老校区,地处气候宜人的海滨地带,天色湛蓝,夏云多奇,远山点缀的红屋顶,足为观眺者点睛。徜徉校区,峻耸的大树蕤蕤地遮阴,益显校园的幽静。不由抚时感怀,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熏渍陶染的学子真是有福了。走向校园东北角的一处小型广场,那里矗立着闻一多先生的花岗岩雕像。上半部为围巾长髯、敛眉沉思的半身像,下半部为“闻一多先生”五个大字及生卒年标示,碑体背面镂有闻一多学生、诗人臧克家撰写的纪念碑文。离此不远,可见一幢红瓦黄墙、爬满虬藤叶蔓的德式二层小洋楼,即闻一多故居(又称“一多楼”和“闻一多故居展室”)。那天请“海大”一位教师帮忙,临时开锁才得以入内参观。底楼过道里堆了不少书;二楼墙面及房间里,较多陈列闻一多在校时的图文资料。

        闻一多刚到“青大”时,先是在校外租屋居住的,虽然他与家人惬意于凭窗即可听涛观海,但楼处一层,潮湿且采光不佳,挨了数月后才孤身搬到今址(其间妻子高孝贞即将分娩,他将妻儿送回湖北原籍)。闻一多任职“青大”,除忙于一般行政事务外,主要讲授历代诗选、唐诗、英国诗歌等中外文学课程,授课之余,还埋头从事《诗经》《楚辞》、唐诗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众所周知,闻一多是诗人,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但那个年代的诗人,直抒胸臆的创作“青春期”过去后,尚能以学者的身份进行学术研究。来“青大”执教,正是闻一多从诗人向学者转型的重要节点。第一学期时,他曾旷了两节课,花四天时间写了隐退诗坛前的最后一首诗:《奇迹》。是突发灵感吗?非也!乃因正在筹办《诗刊》季刊的徐志摩一再催稿所致。

        目下清寂的一多楼在当时就是个很荒僻的地方,离此不远处还有一片坟地,在气候干燥的夏夜时有“鬼火”(即磷火,磷化氢,可自燃)出没。闻一多住二楼,太太不在身边,无人照顾饮食起居,但他埋头学术研究,心无旁骛地度过了孤独而丰盈的一年。《颜氏家训》有言:“学如牛毛,成如麟角”,没有一种闭关式的专注,断难达到宅心史集、学思能深的上乘境地。他的学术撰述,首先是从《全唐诗人小传》开始的,乍看书名便知,这是一项不小的工程,所涉406位诗人,既要钩玄提要,还得独抒己见。各种原始素材就达60余万字,被他分门别类地誊写在四个大本和五个小本上,兼含大量批语。他视唐诗为动态的发展系统,力图以辨机轴、宽架构作为研究的方向。而他对于《诗经》的研究,与汉儒治学讲求佐证和乾嘉学人注重考据的学风有所不同,借鉴了近代西方社科类研究的新方法,进行了新的话语阐释,《匡斋说诗》即为成果。同时,他还完成了《杜少陵年谱会笺》《离骚解诂》等著述。

        闻一多专注治学,兀兀穷年,足不下楼,除了上课,能吸引他的,只有书商兜卖旧书的叫卖声了。故而他的“工作室”除坐卧之外,书籍堆得满坑满谷,别人看着乱,他却是分门别类做了记号的。在“青大”的同事中,他与外文系主任梁实秋交好,偶尔结伴去海边散散步,或楼下一声招呼一同去上课。胡适当时担着公职,想聘请一些专家进行世界名著的编译,曾来“青大”邀请闻一多、梁实秋各译韵文体和散文体。本来工作已经开展,由于种种变故,闻一多的翻译计划被迫搁浅了,梁实秋却在此后三十余年,锲而不舍地翻译出《莎士比亚全集》共37种。

        闻一多是性情很真的人,惟其如此,才无力应对种种人事纠葛及突发事件的冲击,遂于“青大”执教两年之际,辞去教职转赴北平,出任清华大学语文系教授。虽然说“青大”时期的闻一多完成了从诗人向学者的转型,但他那种刚肠嫉恶、取舍自明的诗人性情丝毫没有转型。后来在昆明,甚至演变成斗士般铿锵的步武,每每想起此节,实堪鼓缶而和焉。

        (《新民晚报》8.1 喻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