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08月03日 星期三

    韧性理论不排斥随机冲击

    《 文摘报 》( 2022年08月03日   06 版)

        所谓“韧性”,原义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受某种外界扰动后恢复原有状态的能力,后来有学者将其拓展为三个维度,即防御抵抗能力、适应恢复能力和学习转化能力。韧性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静态均衡(受到冲击后回归常轨或均值),而是演化均衡,即能够在冲击反应后演进到一个新的均衡状态。

        不少学者倾向于认为,安全可以视作“对一国所追求的发展价值的威胁的消失”。从韧性角度看,对发展的威胁就是一种冲击,威胁消失了,发展就安全无忧了。“发展威胁消失”可以说把握了安全的本质,同时也将安全与发展紧密地关联起来。寻求将威胁发展的各类因素都“消灭”的绝对安全是不现实的。真正的安全发展是在经济体面临外部冲击或威胁的情况下,能够“扛得住”、不会垮掉甚至崩溃,进而在冲击反应后保持体系的演进和发展的可持续。

        从这个角度,一个经济体的韧性恰恰体现了该经济体的安全发展能力,增强韧性是实现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的关键。

        从安全角度出发,一切不确定性、随机性、波动性等都可能构成发展的威胁或冲击,因此它们是不好的,是要努力避免的。但从韧性角度出发,就完全是另外一套逻辑:增强韧性并不试图消灭各类冲击或威胁;相反,承认随机性冲击及其破坏性对体系演进和韧性增强的必要性。

        大多数研究认为,韧性主要在于受到某种冲击或危机发生后,经济体如何吸收、减轻负面影响,以维护或尽快恢复整体系统的稳定性或所谓“正常状态”的能力。我们认为,那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力和稳定固然重要,但经济体系因为能够“容忍”甚至“鼓励”一定的波动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而不是拒绝它们),不仅可以适度降低经济体系遭受大冲击的概率,防范危机于“未然”,而且能够在小冲击的作用下强化自身的能力。仅仅是忙于应对冲击,做出应急反应,而忽略加强自身安全能力建设,特别是通过容纳小波动、减少大冲击来增强韧性是远远不够的。

        (京报网 7.25 张晓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