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07月02日 星期六

    用一生推动地球科学向精确科学发展

    《 文摘报 》( 2022年07月02日   05 版)

        於崇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球化学动力学家、矿床地球化学家、地质教育家於崇文教授,是享誉地质学界的地球化学动力学家、矿床地球化学家和地质教育家,在地质科技和教育战线辛勤耕耘几十年,一直致力于地球化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为地质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6月12日清晨,於崇文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学生说,老师的科学追求就是推动地球科学从唯象科学向精确科学跨越,“这是他一辈子在做的事情”。

        於崇文最为人称道的贡献,是促进了地球科学从唯象科学向精确科学跨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退休教授张德会曾是於崇文的学生和同事。在他看来,这是於崇文给自己出的一道难题,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其实地球科学也并不简单。”他说,数理化学科有多年的积淀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是精确科学,但地球科学起步较晚,且非常复杂。“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是数理化天地生,‘地’包含了其他五个学科的内容,比如要研究月球和火星,就要了解地质知识,数理化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非常广,说其复杂就源于此。”

        不过,地球科学曾被认为是一种描绘性的科学。“得出的现象没有严格的数据支撑,所以有的人觉得地球科学并不是严谨的科学,是唯象科学。”作为於崇文的学生和助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龚庆杰说,於老师的科学追求就是推动地质学从定性描绘向定量表征发展,即从唯象科学向精确科学跨越。

        於崇文开辟和发展了5个创新的学术领域——地质-地球化学中的多元分析、区域地球化学、成矿作用动力学、地质系统的复杂性以及成矿系统的复杂性。龚庆杰举例,岩矿石元素含量的高低变化属于定性的描述。於老师提出成矿地质体中元素含量由本底含量和成矿过程中的叠加含量两部分组成,要研究成矿和勘查找矿就需要首先了解本底含量。目前研究中提出的地球化学背景值经验方程,就是元素本底含量的定量表征,这也是从唯象科学向精确科学的跨越。

        “从科学研究来看,先生走的是一条鲜有人涉足的研究领域,但他乐此不疲。”张德会说,於老师的10部学术著作中,有5部是在70岁之前出版的,其余都是古稀之年以后出版的,特别是两部大部头书《地质系统的复杂性》和《矿床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每部都是上下两卷,总字数达到420万字,堪称对地质学和矿床学从复杂性视角进行再研究的鸿篇巨制。“先生不会用计算机,这么多字全部是他自己一笔一划写出来的。”

        於崇文也是一名地质教育家。20世纪50年代,他在国内较早地开设了“地球化学”课程,填补了我国地球化学学科的空白,并主讲“结晶学”“矿物学”和“数学地质”等课程。当时,我国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向苏联学习,於崇文白天授课,晚上学习俄语,尽量将苏联的地质专业知识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在刚开课的一年教学期间,於崇文常常通宵不眠,连夜写讲义。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实践中,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科普博主、古生物学者邢立达悼念称,“我们晚辈接触得少,是老师们的老师了”。张德会说,30年间,二人一起做项目、出野外,“於先生之于我,如师如父。先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更是时刻鞭策着我,使我丝毫不敢懈怠”。

        (《新京报》6.24 张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