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06月18日 星期六

    当木匠还是上大学

    《 文摘报 》( 2022年06月18日   07 版)

      ■格非

      1980年夏天,我参加了第一次高考。成绩公布后,没有人感到意外。我的物理和化学都没有超过四十分。我的母亲决意让我学木匠。师傅请来了,他是我们家的一位亲戚。初次见面,我们彼此都很厌恶。

      他对我的笨手笨脚心中有数,而我则对他的那句有名的格言记忆深刻。当时,他坐在我们家惟一的一张木椅上,跷着腿,剔着牙,笑嘻嘻地对我说:“手艺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我对于自己的未来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母亲已经在教我她所理解的待师之道了。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吃饭要快,饭后给师傅递上一条热毛巾;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要像个蜡烛不点不亮……记住了这些口诀,我就要前去投奔师傅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位陌生人的来访改变了我日后的命运。他姓翟,是镇上中心小学的教师。他说他有一位朋友在谏壁中学任教研组长,如果我愿意去那里读补习班的话,他可以帮忙推荐,我与这位翟老师非亲非故,素不相识,而且我当年的高考成绩并不出色,他是如何从众多的落榜生中挑中我,并挨家挨户一路寻访,来到我们村的,至今仍是一个谜。

      我的母亲当即表示同意,这倒不是因为她对那所全县仅有的重点中学有什么清晰的概念,也不是因为她对于我能考上大学有任何具体的信心,而是来访者的盛情超出了她的日常经验和想象力,让她感到惊慌失措。我如此轻而易举地逃避了师傅日后可能的摧残,也没有什么理由感到不高兴。    

      当我带着翟老师的亲笔信来到谏壁中学的时候,事情远非我想象的那样顺利。翟老师的那位朋友在谏壁中学并不是一言九鼎的人物。我能来谏中读书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语文、数学的高考成绩必须达到六十分。“否则,我也没有什么办法。”他读完了信,皱起了眉头,“把你的高考成绩单拿出来让我看看。”“成绩单让我给弄丢了。”我回答说,其实,那张成绩单就在我的口袋里。无论如何,我不能将它拿出来。    

      “丢了?”他反问了一句,眼睛盯着我看似乎在判断我是不是在撒谎,“那这样吧,你到县文教局跑一趟,他们那儿有存底,你去抄一份回来就是了。”他给了我一张小纸片,上面写着县文教局的地址。我捏着那张小纸片出了校门,来到了马路边。

      我在路边徘徊了两个小时,最后来到县文教局,正赶上下班时间。传达室的老头把我拦住了,我勉强作了一番解释、央求,他只有一句话:现在下班了,你不能进去。这倒也好,反正我也不是非进去不可。这本来就是一件荒唐的事。我口袋里有一份成绩单的原件,却非要进去弄一份一模一样的抄件干什么。    

      我正要离开那儿,一个声音从背后把我叫住了。“小鬼,你有什么事?”我看见一男一女两个人正朝门口走来,女的梳着齐耳短发,男的夹着一只公文包。我说我想办一份高考成绩证明。“现在下班了,你明天再来吧。”男的说,他仍在急急忙忙地往外走。

      “我看我们还是替他办一下吧,反正也用不了多长时间。”女的说。那位男的犹豫了一下,就站住了,他们把我带到了办公室。他们一边为我翻找档案,一边问我是哪里人,高考成绩单是怎么弄丢的,还能不能记住准考证的号码,以及我需要这样一张成绩单派什么用场。

      “我的成绩单没有丢。”这时,我突然说了一句。“那你还到这儿来干什么?”他们显然有些生气,“怎么回事?”

      “我想去谏中读补习班,可他们规定语文、数学必须达到及格线……”我答道。我把该说的都说了。还说了不该说的,比如母亲让我去做木匠那件事,我不愿替那位我既害怕又憎恶的师傅搓热毛巾。

      “这怎么行!”她朝那位同事看了一眼,似乎在征询他的意见。他一声不吭地抽着烟,像是在盘算着什么心事,终于,他朝我摆摆手,让我到外面去等一会儿。十分钟之后,他们又把我叫了进去。十分钟,一切都决定了。她把一张写有语文、数学成绩的证明公函递给我:“你看这样可以了吗?”“可以了。”我说。    

      我记得在这份公函上,语文成绩六十八分,数学是七十分。接下来发生了一点小小的麻烦。他们怎么也找不到公章。他们翻遍了所有的抽屉,关上又打开,一遍又一遍。我的心又沉了下去。    

      我担心他们在最后一刻会改变主意。其实,公章就在她手边,她太紧张了。我看见她将公章从旧信封里取出来,朝它呵了一口气,接着就是“啪”的一声。我的眼泪流出来了。    

      “苟富贵,毋相忘。”她轻轻地说了一句。她是我迄今见过的最美丽的女性。

      转眼就到了1981年的夏天。6月份,整个镇江地区举行了一次据称难度超过高考的模拟考试,考试成绩对考生本人严格保密,校方的用意再明显不过了:到了这个节骨眼上,骄傲和气馁都会葬送一个学生的前途,考试结束后不久,我在校园里又碰到了罗主任。他叫出了我的名字,把我吓了一跳。    

      “你的身体似乎不太好,”他说,“我已经注意你很久了,要补充营养,麦乳精要天天吃,吃不下也得吃。要多休息。书嘛,就不要看啦,放心回宿舍睡大觉。你想想看,高考虽说很难,但整个镇江市成千上万的考生,总不至于只录取两个人吧?”他见我仍然站在那里发愣,就干脆对我说:“这次模拟考试,你是镇江地区的第二名……”

      (《博尔赫斯的面孔》 译林出版社2014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