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06月11日 星期六

    隐匿在城市边缘

    《 文摘报 》( 2022年06月11日   01 版)

        挪亚在昌平的小院。

      新鲜的空气、无污染的果蔬、满地的花草、夜晚的虫鸣……如今,有不少人选择去乡下生活,过着一种看似质朴,实则充斥着现代人审美,保证舒适度的生活。

      打造“百年花园”

      在北京昌平,一个门口挂着“百年花园”牌子的大棚里,挪亚系着围裙,手拿着一把花剪子,行走在植物丛中。他指着花草们说道:“你看这些花草,一天都离不开人。如果犯懒,打开门就能看见一片‘秋色’。”

      挪亚说的“秋色”,其实是去年夏天花园里的惨烈景象。他出门爬山,因担心暴雨而关闭了花园的通风口。结果雨未至,异常充足的阳光让大棚里的温度超过了70度,一天里烤死了他辛苦种下的香蕉树和大部分植物。说起这件事,他神情淡定,语气却颇为惋惜。

      很难将这个为花草惋惜的人与曾经参与汶川地震救援的救援队副领队、极限运动的爱好者、拓展培训师这些社会身份联系在一起。挪亚说自己从小就是个我行我素的人,无论做什么都追求极致。

      年轻时挪亚喜欢探险,玩了二十多年户外,现在他觉得“只有生活上的激情和探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险”。做了父亲以后,挪亚开始思考如何陪着孩子一起长大。他说自己见过很多孩子,他们听话、用功、按部就班,却不快乐,他不希望儿子长大也变成那样。于是在儿子两岁那年,挪亚选择了非传统的教育方式,带着一家人从城里搬到昌平的村落里生活。

      疫情期间,他发觉孩子们的冬天总是很无聊,缺乏户外活动场所,正好遇见一个大棚出租,就租下来了,他亲手改造,取名叫“百年花园”。“建一个花园没有三五年是不可能的,现在这些植被看上去还是没有那么理想,至少还没有达到我理想的感觉。”挪亚说。

      花园里不仅种满了植物,还有孩子们“青睐”的一切:墙上挂着黑板,上面是孩子们的粉笔画;旁边有块小空地,儿子夏天可以和朋友在这里做游戏;结实的木架上挂着秋千;温室外种满了果树,还有一个鱼塘和沙坑……孩子们可以在花园里尽情玩耍。

      让孩子自然长大

      7岁的夏天在自家的花园里跑来跑去,在沙坑里自顾自地疯玩,他早已习惯了这里的各种聚会。大人们站在边上闲谈,说起户外运动时,夏天忽然回过头来,说道:“我特别喜欢攀岩!”声音响亮又笃定,带着自信与神气。

      爸爸挪亚把家搬到乡下,目的就是为了让儿子接触自然。“在我看来,这比上任何补习班都有用处。”挪亚说。孩子慢慢长大,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在附近的私立小学里接受教育。每个周末,挪亚都会带着孩子们进山登高,感受四季。

      “在户外,我会专门花时间,教会孩子们如何自己动手搭帐篷。”挪亚说,“这是一个非常锻炼人的事。一个人在户外,需要对环境有准确的判断。迅速搭建一个舒适安全的家,然后把它布置得井井有条。孩子会在这个过程里学会很多东西。”

      户外活动只是媒介,教育才是目的,因为“没有人一直生活在户外,所有的技能最终都会回到生活里”。挪亚也常常鼓励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尝试,“一个孩子在成长的初期,需要充分释放天性,需要玩耍,需要游戏。如果提前透支了他的大脑,强迫他坐下来学习,他会在未来以某种方式找寻自己缺失的童年,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感问题。”

      挪亚希望夏天能在父爱中自然地成长,他说:“孩子学习好,或许未来可以成为一个社会精英,但这件事儿和身心健康不划等号。我的孩子将来不一定会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我愿意将他培养成为有能力过好自己生活的人。”

      科技提供可能

      挪亚承认来到乡村生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个村落里既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了交际圈子,又有一个能够形成社区氛围的人文环境。在这里,大家会自发组织丰富的社区活动,甚至“比城里要丰富得多”,每周都有各种培训,也有各种读书会、舞会、艺术展览……挪亚觉得,他选择到乡村中生活,并不代表他放弃了生活里的精致。恰恰相反,这里有足够的空间和方式展示他的审美、生活品味和情趣。

      他原本就对设计非常感兴趣,乡村给了他发挥的空间,亲自设计生活中需要的一切。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头疼事。大棚里井水和自来水混用,井水会让土壤板结,而自来水不除氯,对植物也有一定伤害。直饮更不健康,饮用水需要从很远处搬来,麻烦又辛苦。挪亚想了很多办法,也尝试过用蓄水罐晒水,再浇花,效果却仍然不理想。后来通过朋友的介绍,他找到了完整的解决方案。

      在设计师朋友的帮助下,挪亚在大棚里安装了全屋安防:风雨传感器、智能摄像头、水浸传感器和智能网关。还安装了全套净水系统,这一切都可以通过手机端和智家大脑屏操控。

      从一座原生态的花园到现代科技的加入,夏天全程参与其中。他很喜欢研究花园里的科技产品——用智家屏观察用水情况,通过摄像头远程守护植被,随时随地照料花园。

      这些硬件的加入,让自然与智慧场景结合,提升了乡村生活的质量,也让挪亚和儿子夏天共同打造成长乐土的愿望得以实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疫情给了我很多时间,重新梳理思路,想清楚未来要做的事,也从不同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活,审视和家人的关系。”挪亚说。

      或许这就是乡村对城里人的吸引力——对未曾有过的生活方式的渴望,或许还带着一点点偏离“生活正轨”的暗爽。

      如今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网络覆盖和便捷的物流提供了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当现代科技愈发深入到了乡村的生活场景中去,那迈向“理想的生活”的脚步,便又前进了一步。

      (《三联生活周刊》2022年第21期 彭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