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要学喜鹊造新房,要学蜜蜂采蜜糖,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一首《劳动最光荣》是几代人难以忘却的童年记忆,也是引导我们会劳动、爱劳动的最初记忆。随着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公布,单独设立的劳动课即将出现在秋季学期中小学生的课表里,让学生和家长有了新的期待。真正能“出出力,流流汗”的劳动课应该怎么开?师资如何调配,场地如何选择,家校社三方如何配合联动?
每周不少于1课时,课程如何安排
新课标提出,中小学劳动、信息科技教学内容及所占课时,将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劳动课将单独占有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时间。那么,上课学什么?
观看中国结作品、总结对中国结的认识、实物投影、课件演示、实物演示讲解编制方法、总结对比“吉祥结、玉米结”的相同与不同……宁波四眼碶小学六年级劳动课教师以“打中国结”为主题设计了一份劳动课教案,副校长朱晓莉说,浙江省已经有了统一的劳动课教材,“老师以年级为单位集体备课,最后生成一份年级共享的劳动教案。毕竟这是一门新课程,有了这样一份教学计划,大家上课就有据可依了,不会偏离整体目标。”
湖南省祁东县启航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这里的孩子们每周要上两节劳技课,每天17:50到18:30为“生活劳动指导时间”。小学部校长贺娟娟展示了一份课表,周一为家政课、宿舍个人整洁,周二、三、五、日做班级田地管理,周四班级卫生整洁,周六全校卫生大清扫。
“学校87%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小学就寄宿在校。为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家政课会包含个人整洁、房间整理、烹饪基础等内容,学校生活老师指导学生洗衣服、缝扣子,缝制布袋、垫子,锻炼孩子手、脑、眼的协调能力。”贺娟娟介绍,今年学校建成了占地约40亩的农耕文化基地,每个班都有一块或大或小的田地,每周劳技课上,教师教学生种植蔬菜,比如西红柿、黄瓜、南瓜、茄子,以及一些常见的花草植物。“等到了能收获食用的时候,学生将所种蔬菜采摘后送到学校食堂,午餐就能吃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了。”
“开设专门的劳动课,其实主要是为了发挥带动引领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赵刚表示,“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可以同各学科内容有机结合。正如国外一位知名数学教师的经验,她讲几何课先不讲定理,而是带领孩子们盖木屋子,过程中涉及怎么丈量、三角形有什么特性等几何知识,一边盖屋子一边讲解知识,课程生动有趣不枯燥。劳动教育还要充分发挥校园的学习场地作用,例如学生教室、宿舍、食堂、花园等,都可以变成劳动教育的场所。”
学生劳动谁来指导
“现在提倡培养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师资培养是必要的,然而针对目前情况,很可能一段时间内还是以兼职和社会力量为主。学校可以用增设社会工作岗位的机会引入社会师资,还可充分动用家长力量,因为家长往往是社会方方面面的专业人士,可以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赵刚认为,“如果没有家庭的真正理解和配合,劳动教育在学校永远是‘走形式’的,因为家庭才是生活教育的主阵地。然而,目前很多家长还不清楚如何指导孩子开展劳动、爱上劳动,所以,学校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方式引导和启发家长,让他们意识到,家务劳动中的很多内容就是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好教材’。”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一个人自我身份认同和家庭身份认同的一部分。”贺娟娟介绍,寒暑假及月假,启航学校学生会在家长指导下学习“下厨”。从制定烹饪计划到洗菜、切菜、做菜、调味,再到餐后清洁收纳……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煮、炒等烹饪技巧,学会蒸米饭、做西红柿炒蛋等简单饭菜,学会合理地使用水、电、天然气、洗涤用品等资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承担在家庭中的责任。
记者注意到,新课标发布后,“烹饪纳入中小学劳动课程”上了热搜,有的家长欢迎,说疫情下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很有用”;但也有人认为“小学生学做饭太早”,一方面是担心用火用电、煤气安全等问题,一方面则是认为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科学知识有限,只能单纯模仿而无法明白背后的原理。
家长如何做好学生劳动课“第二老师”,才能既不“一手包办”,让孩子真正掌握本领技能、养成劳动观念,又能兼顾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能力限度?赵刚认为,家长需遵循“认知—参与—陪伴—独立”这一过程,循序渐进引导孩子完成劳动任务。“首先是‘认知’,例如家长一边做饭一边给孩子讲解食材如何处理;然后是参与,例如叫孩子帮忙择菜、剥蒜等;第三是‘陪伴’,看着孩子自己完成一些步骤并及时指导。这样,到了初高中阶段,孩子完全能独立完成全部步骤。所以,让小学生学煮饭并不意味着直接教他们‘抡大勺’。”
社会资源配套如何跟上
劳动教育的场地不只在校门、家门里。新课标提出,应关注课外、校外劳动实践体验的有效拓展,充分利用课外校外劳动实践场所,自主开发项目,满足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要,丰富劳动实践体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
对此,朱晓莉也谈到劳动课外实践资源拓展方面的局限。“目前开展的不少活动是和研学机构达成协议后进行,根据主题选择研学机构已有线路里能够匹配的内容,这样虽然便于组织实施,但也有缺憾:一是不少活动仅停留在参观和体验层面,缺乏长期性、体系性,总感觉有点零敲碎打,效果并不明显;二是城市学生缺乏的农林方面劳动项目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基地和对口单位,所以,让孩子们真正出力流汗、充分体会劳动艰辛的去处仍然稀缺。”
(《光明日报》5.31 周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