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拟出台《反家暴条例》,该条例将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经济控制等均纳入家暴范畴,将目睹家庭暴力造成精神损害的家庭成员纳入受害人范围,细化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七项具体措施。条例对有关各方职责作出了具体规定,明确了个人制止家庭暴力行为,符合见义勇为确认条件的,依法予以确认。
鼓励见义勇为制止家暴,实际上是在鼓励社会力量的介入,给予受害者更多支持和保护。这反映了立法者背后的考量——保护弱者的同时,也为行善者扫除后顾之忧。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家庭关系往往牵扯着夫妻情感、孩子成长、婚姻关系等很多人们切身的利益,也就导致受害者很难对施暴者像陌生人那样客观果断,这些情感纠葛都是救助者需要直面的难题。因此,立法规定“个人制止家暴可认定见义勇为”,只是打破人们观念束缚的第一步,后续真正推行下来,可能还是会遇到难点。例如:受害者和好后会不会站到施暴者那边,制止者如何自证清白?制止家暴难免遭遇肢体冲突,是否存在以暴制暴的嫌疑?
这提醒着我们,好的法律规定以外,辅之以有效执行的司法实践、完善的司法解释,也是重中之重。
(《钱江晚报》5.26 陈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