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采访了一些残障人士,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期盼——希望残疾人辅具更加凸显个性化,甚至实现助残服务保障的“私人订制”。
刘京生是原北京肢残人协会主席,26岁那年,因为一场可怕的事故,他失去了双臂。
“我没有双臂,洗澡是个问题,我就设计了这个东西。”刘京生带记者来到了家里的卫生间,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块用铁合页固定在墙面上的搓衣板。它像一块路牌那样立着,角度可调节,搭上毛巾便能搓澡。
在刘京生家里还有一件特殊的个性化残疾人辅具,所谓特殊是因为它来自于厂家的批量生产,这是一个牙刷的固定器,依靠它刘京生便能自己刷牙了。
牙刷固定器其实也不是什么高科技产品,只是一根垂直固定在墙面上的铁管,将牙刷柄卡在铁管里,上肢残疾人便可以通过转动头部来刷牙。在这根铁管上,套着一个三角形的塑料块,其功能类似于方向盘,刘京生用下巴转动这个塑料块,铁管跟着转动,牙刷就调了角度。
刘京生说,现在还经常有残疾人朋友来电话打听这个牙刷固定器,遗憾的是已经没法再做了。这种小众化的研发订制成本和当年比更高了,很难有工厂能再承接。
受众太小,是残疾人个性化辅具难推广的根本障碍,这一范畴的研发和生产很难遵循市场规律。刘京生说,肢残人士是个小众群体,而上肢残疾人在这个群体中又只占大约20%。
北京盲人协会副主席曹军告诉记者,目前残疾人有三类难题是需要精准破解的:电梯的楼层语音播报期待纳入新建小区电梯的标配;公交车语音报站取消后,截至目前对盲人容易坐错车的问题还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盲人就医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难题,找不到排队的地方、自助挂号取号的设备盲人无法使用。
3月14日,记者来到北京东城区残联辅具中心,在展厅里陈列的个性化残疾人辅具不下500种。有这么多的残疾人个性化辅具,为何大家还纷纷反映“难走入生活”呢?
“答案就在你说的问题当中——个性化啊!”中国肢残人协会副主席汪凯燕告诉记者,所谓个性化的残疾人辅具,拎出单个的器具,针对性都是极强极小众的。在辅具中心里,能让残疾人自主就餐的勺子就多达二三十种,“但这么多种勺子仍称不上包罗万象,根据不同需求,勺子的类型还会不断扩充”。
(《北京晚报》3.16 景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