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指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抑郁症状发生率超26%。这样的结果令很多成年人想不通:孩子们为什么烦恼?我们该怎么办?
家庭原因占主导
“为什么我考了前十名,他们还要骂我?他们永远对我不满意。”读初二的小西烦恼地说,父母对他的高期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江苏省镇江市精神卫生中心曾对镇江市12岁至16岁的3544名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学习情况、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关系、与家人的关系、与周围人的关系、父母的期望都会对青少年抑郁产生影响。其中,学习情况、与周围人关系不和以及与家人关系不和是造成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原因。
“家庭、家长的原因是排在第一位的,比如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维度太单一、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或是跟孩子的沟通方式不对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孩子的抑郁情绪。”心理咨询师尹建民说。
孩子的抑郁问题主要从青春期开始显现。随着当代儿童的早熟,孩子大约从八九岁开始,就可能出现抑郁相关问题。“其实,儿童是有自主意识的,只是家长和学校常常忽视,可能孩子还来不及表达,就被新的东西所填满。抑郁问题在青春期的集中爆发,可能与之前所积累的情绪有关。”心理咨询师杨彩莲说。
重视孩子的内心世界
从发育开始,孩子们身心发生了跨越性变化,依赖性与独立性并存。他们开始了对成人世界的探索,身体成长并发生明显变化,自主意识慢慢发掘,对同伴和群体的需求更大了。但同时,青少年在经济上依赖家庭,生活经验不丰富,很多问题难以解决。这让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错综复杂。
孩子的生活有成长中的各种喜怒哀乐。“如果孩子有一些特殊经历,会产生‘创伤’。创伤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的话,到了青春期可能就爆发。”杨彩莲表示,被同学孤立、遭遇性侵、家庭变故、痛苦的搬家经历等都可能给孩子留下心理创伤。在校园,青少年需要适应身边的同学,这可能带来“同伴压力”。杨彩莲认为,与同学间进行比较带来的压力,也可能导致孩子的焦虑和抑郁。
“我觉得青少年与家庭外的人际关系,还是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如果妈妈焦虑,孩子也更倾向于有抑郁心理。”尹建民认为,“如果孩子表达了一些想法而被‘镇压’的话,他们可能会失落、心情郁闷,最后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和行为,进而形成抑郁状态”。
陪孩子走出抑郁
有的孩子虽然早就出现了抑郁心理,但父母一直未察觉到。“在早期,家长要留心孩子性格上的改变,如果孩子主动暗示,比如表示最近压力很大,那就不能忽视,要继续深挖。家长也可以通过老师、同学等第三者对孩子的观察去了解是否有异常情况。”杨彩莲表示。
如果孩子的抑郁进展到了一定时期,可能出现身体异常,例如肚子疼、头疼、呕吐、头晕等症状。“我们与医院的神经科也常有联系,有孩子一到学校就肚子疼,很多时候是心理问题导致的。”尹建民说。
和谐的家庭关系和有效的教育方式,都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心理。面对孩子的表达和诉求,家长应做到“一听二说三做”,先倾听,再表达,最后才是行动。“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还应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需要让孩子与父母之间、夫妻之间达成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局面。”杨彩莲认为,“不要‘妖魔化’抑郁,我们要正视抑郁和焦虑在青春期的发生,通过度过它得到生命的升华。”
(《瞭望东方周刊》3.2 李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