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03月23日 星期三

    “国潮”热背后的冷思考

    《 文摘报 》( 2022年03月23日   07 版)

        北京冬奥会开启了“国潮”新时代,极大地提振了文化自信。在国潮热的当下,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如何在文化和美学上推动国潮持续发展,而不是一时的潮流。从不同领域的“国潮”热现象来看,大多还停留在1.0版本阶段。原因如下:

        一是国潮对于民族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民众品质化生活来说,市场总量有限,经济支撑不够,对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二是现有的国潮热还更多停留在对传统文化表层形式符号的创意设计上,一些爆款出圈的文艺创作和产品没有触及中华文化的深层核心价值,如一些文博文创国潮产品停留在色彩挪用、元素提取、结构摹写方面,某些文艺创作作品停留在对传统经典或出土文物的名称采借上,使得创作徒有其名,难见其实。这可能导致设计中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粗暴、简单化地“挪用”,难免形成对优质传统文化资源的过度消费和滥用。

        三是国潮热的持续还需要从破圈到扩圈,国潮从小众到大众,从中国走向世界还有很大距离。国潮固有的圈仍然存在,存在圈内的规则、体系、链条,消费群体固化。

        四是国潮破圈跨界不能忽视内容本体,要处理好科技赋能与文化内容之间的关系。在融合破圈过程中需要发挥科技与跨界文化艺术各方面的最大优势,扬长补短。但是无论科技怎样发达,还是要以令人共情共鸣的文化内容为王。

        打造国潮,“破圈”创新是径路,但是根本上还是要以中华文化的思想价值、审美精神为引领。文化复兴的根本是思想复兴,农业文明回不去,回不到周秦汉唐,现在要超越农业文明,在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时代,我们需要凝练21世纪中华文化理念新质,以21世纪新的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引领中华民族的当代生活方式。这是今后国潮发展的任务。

        (京报网 3.14 邓佑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