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喷洒农药、快递运输、灾难救援、电力巡检……近年来,无人机越来越多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随着技术升级、消费群体扩大、应用领域拓展,无人机行业的发展潜力被不断激发,同时也给各国传统空域管理提出新的考验。如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无人机使用的法律和技术监管机制,确保飞行安全、公民隐私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做了积极探索。
近几年,欧洲国家民用小型无人机伤人、扰航事件日益增多,偷拍甚至偷运违禁物品等情况也屡见不鲜。为解决这一难题,2019年6月,欧洲航空安全局发布《无人机通用准则》,明确规定了无人机注册、操作,以及禁飞区或限飞区等,操作者需持有驾驶执照,并通过考试获取,有效期5年。此外,欧盟还将民用无人机运行的风险等级划分为“开放”“特定”“认证”三大类。“开放”类不需要申请许可,但要遵守飞行限制条件,“特定”类需要国家航空部门授权,“认证”类主要针对未来运送人员和危险物品的大型无人机,需经主管部门批准以确保安全飞行。
为规范无人机使用,新加坡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对于商业目的或其他非娱乐非教育目的的无人机飞行,不分无人机重量,都必须办理无人机驾驶执照、操作许可和一类活动许可。违者将处以最高5万新元罚款或最长两年的监禁,或者两者兼施。如果涉事人员有前科,最高将面临10万新元罚款,监禁上限增至5年。
为保障无人机飞行的合法性和安全性,韩国推出了资格考试,操控无人机必须获得资格证。按照无人机的最大起飞重量,无人机操控师资格证从4类至1类,逐步严格。其中,4类资格证在指定网站接受6小时相关教育即可获得,3类、2类和1类则需要具备一定时长的飞行经历并通过学科考试和技能考试。
(《人民日报》2.23 任彦 刘慧 马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