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征收房地产税的话题升温,有关取消公摊面积的舆论再起。公摊面积存在多年,伴生一系列乱象,特别是关于公共空间的计算,始终是笔糊涂账。如果购房合同不注明得房率、套内面积等详尽数据,老百姓购买期房很大程度上如同开盲盒,撞运气。
公摊面积背后利益空间巨大,易滋生诸多弊病——公摊被挪作商用,本应属于业主的收益不知去向;公摊面积对应的装修费、物业费等易被重复征收。为减少社会矛盾发生,当前亟须提高房地产市场透明度,将取消公摊面积纳入规划中,长远筹谋、稳步推进。
购买110平方米的住宅,到交房时却发现套内面积仅有60多平方米,公摊占比近46%。这是近期发生在某东部沿海城市新交付楼盘的真实一幕。尽管有超高层住宅楼部分建筑外墙厚度计入公摊面积的客观因素,但由于购买期房事先并不知情,不少业主看到房屋“真面目”后心理落差巨大。
将公摊面积“水分”挤出去,从宏观角度而言,可以使房地产市场统计更科学,更真实地反映群众现阶段的居住条件,更敏锐地揭示市场行情变化,为房地产税征收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为政府针对房地产市场出台调控措施提供更有价值的数据参考。
(半月谈网 2.12 毛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