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02月16日 星期三

    毛泽东诗词的文化立场和美学精神

    《 文摘报 》( 2022年02月16日   06 版)

      所谓中华美学精神,应该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中国人几千年来创造和积淀下来的审美方式,诸如文与道的关系、情与理的关系、气与韵的关系、意与象的关系等。美学精神,说到底,也属于一种文化立场。在毛泽东诗词创作中,中华文化立场和中华美学精神是互为一体的。

      毛泽东善于运用中国古典诗词这种艺术形式,来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既实现了创作内容上的革命性突破,又在审美方式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在创作素材上,他大量借用、化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典故,并加以创造性的改造,使从上古传说中的共工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到近代革命家秋瑾、现代文学家鲁迅的事迹和精神,在他的笔下都呈现出新的审美意义;在审美风格上,他欣赏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风骨,以李白、李贺、李商隐为代表的浪漫诗风,以苏轼、辛弃疾、陈亮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并把这些风格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在作品的文化气质上,他深受屈原、贾谊为代表的楚骚文化和明清实学、湖湘文化的影响;在诗词格律的形式上,他主张从“古典加民歌”的途径上去探索创新。这些都比较具体地体现了毛泽东诗词创作的文化气象和美学精神,反映了他的创作同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刻联系,以及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自觉和努力。

      在中华美学精神当中,既有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也有浪漫主义优秀传统。毛泽东诗词常常表现为既用现实主义精神又以浪漫主义情怀来观照现实生活,按毛泽东自己的说法,叫“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所谓现实主义精神,就是直面时代和实践,以科学的态度和真实的笔触去抒写人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活动。所谓浪漫主义情怀,就是在现实中发掘出真善美,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邪恶,给人民以奋进的力量,让人民看到光明的未来。真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艺家,对生活是不会丧失信心的,总是会在不尽如人意的生活中、在入木三分的真实描写中想象未来,进而给自己也给读者一种可期待的东西,让人看到前途。同样,真正伟大的浪漫主义文艺家,绝不会只仰望星空,而不低头看看自己脚踩的大地,更不会突发奇想试图扯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其想象的形式或许天马行空,但这空间不会是自我陶醉、自我封闭的内心世界,其精神思想的翅膀总发端于并且借助于现实生活的支撑,背后依然是浓郁的现实情结,表达着对现实生活难以割舍的关怀。

      毛泽东的诗词,是这方面的典型。写战争,写战场,如果看到的只是硝烟,只是鲜血,只是尸体,只是坟墓,那战争背后的东西就没有了,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便陷落了。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的观照下,战争场景的审美境界是这样转化出来的:“战地黄花分外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在创作中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来观照生活,起到了超越时空的艺术效果,也说明既现实又浪漫的创作方法是比较容易发现和展示真善美、传播和激发正能量的。

      如果说,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生活,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方法论,那么,人民性就是其价值观,说到底也是一种文化立场。强调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前提是要回到我们并不陌生的人民性这个问题上面,弄清楚哪些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

      (《毛泽东文化创新之路》陈晋著 商务印书馆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