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这个词其实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求实,另外一个则是求是。“求实”对应于事实和经验,“求是”则对应于理论和逻辑。
经济学上对“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在事实和经验层面上,不能造假、不能挑着对自己观点有利的数据来统计使用。在理论和逻辑层面上,至少要自洽,不能前后自相矛盾。这些基本要求,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真正能把“求实”和“求是”这两点都做好的经济学家并不多。
即便是大名鼎鼎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在苏联解体之后,也只不过是把自己那本畅销全球的《经济学》中支持、看好苏联计划经济的部分悄悄删去了,而不是反思自己的理论和收集到的统计数据哪里出现了问题。很明显,萨缪尔森没有直面事实。实事求是,说易行难。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生活中又必须处处面对各种经济选择问题,也经常会面对各种经济学家的说法和预测。对于普通人来说,怎么判断这些专家的说法?比如同样是房价数据,有的专家会用历史数据告诉你房价涨太快太高、泡沫太大了,所以不能买房,要赶紧卖掉。而有的专家可能会结合对未来的研判,告诉你房价可能还会上涨,甚至对于某些大城市来说,上涨的空间还很大。所以到底该听谁的、信谁的?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求实”,而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那就是要学会“求是”,也就是在理论和逻辑上下功夫。
用一个几何学的例子也许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就像是我们学会了一条定理“平面几何中,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我们是不需要通过测量每一个三角形的角度去确认这条定理是否正确的。相反,我们可以快速地用理论来检验判定数据。比如有人给我们三个角的度数,某类专家说这是一个三角形。我们是不需要去实地测量考察的,我们只需要简单计算一下三个角的度数之和即可。这就是理论快速判断事实的办法,也是跟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实事求是”有所不同。
通常,我们会强调实事求是中的“求实”。而现在,尤其是在经济学领域,“求是”应该被放在一个同等重要的位置。尊重逻辑推理的正确性,来检验经验事实的相关结论。
(《深圳特区报》1.11 张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