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02月12日 星期六

    被音乐改变的山里孩子

    《 文摘报 》( 2022年02月12日   01 版)

        孩子们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演唱。

        2月4日晚,北京鸟巢国家体育场,冬奥会开幕式上,来自河北阜平县的“马兰花合唱团”,献上希腊语奥林匹克会歌。

        合唱团44名孩子,最大的11周岁,最小的5周岁,全部来自2020年刚脱贫摘帽的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的普通农村家庭。接到表演任务后,孩子们从学习希腊语歌词开始,进行了近4个月的训练。

        但最早从2003年开始,著名报人邓拓先生之女邓小岚就常年回到成南庄镇的马兰村,教孩子们学唱歌。如今,近20年过去了,音乐改变了这个偏僻小山村里孩子们的生活,给他们打开了一扇认识并且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门,他们也回馈给世界美好的歌声。

        重回马兰

        白宝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邓老师的画面。“我看见一个奶奶,拿着相机自己到处拍照,我就凑过去。”那一年,邓小岚刚去马兰村,在村里各个地方转转看看,拍了很多照片。

        白宝剑说,当时邓小岚跟着他回家。“很破旧的两间挺暗的房子,院子也不大,堆了好多东西。”马兰村的房子大部分都是70年代盖起的土房,木质房梁,极差的采光。

        邓小岚出生在马兰村,那是1943年,父亲邓拓任社长的《晋察冀日报》在1939到1948年的9年间6次驻在马兰。邓小岚出生后的头三年都生活在马兰村,“我自己的记忆其实只有一点,就是小孩儿上完厕所都拿鹅卵石擦屁股。”

        作为家里的老大,邓小岚是邓家唯一一个出生在马兰的孩子,她因此对马兰村有着与兄弟姐妹不同的情结。1997年,邓小岚和妹妹一起,为了寻找父母的足迹第一次回马兰村,60岁以后,她就开始了独自往返马兰村的生活。在高速路修好前的很多年,去马兰村都是从北京坐火车一个半小时到河北定州,换长途车三个小时到阜平县城,再坐通到各村的公共汽车,走山路颠簸一个小时到达马兰村村口简陋的小候车亭,无冬历夏,一年往返十几次。

        向往山谷音乐会

        邓小岚没事儿时就去看孩子们上课,她发现,所有学校只有语文、数学两门课。“英语不考核,也没有;一节课也没有固定时间,有时候哪个学生做出这道题他自己就放学了。”很多学生的家距离中心小学几公里甚至更远,他们每天要走很远的路来上学。

        一次邓小岚扫墓的时候,在树林里碰见几个小孩,随口问“你们会唱歌么?”结果发现他们完全不会唱,“别说国歌了,连一首歌也不会唱”。这让邓小岚心里很不舒服。

        邓小岚就把自己多年学音乐的经验用在了山村小学里,学校里从此多了一门音乐课。教唱歌不到一年,邓小岚从北京带去了6把闲置的小提琴。

        第一批开始学乐器的是3个男孩2个女孩,都是音准和乐感相对好的。邓小岚会在每月的某一个周末赶到马兰村给孩子们上课,每次都会带来一些新的乐器、教材和光盘。虽然进度慢,孩子们在家也不一定能保证练习,但每次上课邓小岚都会不厌其烦地讲解。

        玩惯了的山村孩子不是每个都愿意学音乐,加入进来的很多孩子在开始也是为了扎堆好玩——去学音乐家长会给5毛或1块的零花钱。音乐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生活,一成不变的沉闷乡村生活里有了歌声和音乐,大人的世界也丰富了起来。当教音乐成为常规后,邓小岚把一半的精力都花在马兰了。

        新的马兰小学一共150个学生,12个老师,马兰小乐队成员就有60人。“音乐对他们的生活有很大冲击,这里面可能没有几个孩子能真的学出来,但是音乐让他们的生活里多了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邓小岚说,“我特别向往欧洲的森林音乐会,电视里看过好几回,我希望有一天能在马兰办一个,就叫‘马兰山谷音乐会’,到那时孩子们会演奏更多的曲目。”

        孩子们的未来

        2009年,阿里认识了邓小岚,这个走南闯北的音乐人被邓小岚感动了。他开始拍摄马兰村的故事。白天在马兰村的感悟很快变成了夜晚创作的灵感,阿里连续给孩子们写了几首歌。终于,孩子们唱着阿里写的歌,走进了外面的世界,马兰小乐队走出山村到北京、上海去表演,参加了很多活动,学校也得到了更多的赞助,有更多专业的老师愿意来到小山村,教孩子们更多种类的乐器。

        在马兰村,记者发现,学音乐的这些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比一般农村孩子强很多,他们能看着你的眼睛,跟你认真交流,大一些的孩子甚至懂得交往礼仪,在告别时对你说“慢走不送”。阿里说:“孩子参加了乐队,见了很多世面,我也有意培养他们。刚开始带几个小孩到北京玩,让大的带小的,我给他们500元钱,第二天我再给补上。去饭馆我从来都让最小的去找服务员,就是要让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

        于是,去马兰村的人越来越多了,每个周末都有外来人进入,周边几个村子很快将合并成一个大马兰村,将来还要建一个小剧院。“在中国不会有第二个村子有这么多自己的村歌。”阿里说,“像邓小岚这样来教山村里的孩子,我觉得是一个特别好的模式。一个人在晚年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们,让他们从小就获得一个有智慧的人教给他们的东西,否则他们只知道父母邻居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孩子们跟她这样的人在一起,改变是非常大的,不止是学了音乐。”

        阿里拍的“马兰童谣”的片子已经感动了很多人,到现在还没拍完,每次快要结束的时候,都有新的想法。“那就接着拍吧。”阿里说,“也许这些孩子会很红,也许他们会上春晚,但是我们希望的,是音乐让他们的心灵变得美好多一些,幸福的童年就长一些”。

        (《三联生活周刊》2022年第5期 陆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