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历史来看,民主生活会制度起始于古田会议筹备和召开过程中。当时,关于党与军队的关系等问题,党内出现不同意见。但由于作了充足的会前准备,勇于作批评与自我批评,结果会议只用了短短两天,就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未来发展与前途命运的一系列矛盾、问题,开创了一个范例。
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也是充分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同时,充分发挥党内民主,经过激烈争论,最后达成共识,统一了思想。“从遵义会议以后,我们党建立了一套党的生活制度,树立了一套好的传统作风。”
1945年,党的七大明确把批评和自我批评确立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确立为党内生活的一个基本方法和党员干部必须遵循的一个行为准则。
1962年,在七千人大会上,邓小平和刘少奇提出建立党内生活会的主张,得到毛泽东的赞同。邓小平说:“谈谈心,相互批评批评,有意见就讲。我们要重视党委内部的互相监督作用这个问题。上级不是能天天看到的,下级也不是能天天看到的,同级的领导成员之间彼此是最熟悉的。这样做,对于同级里面讨论问题,取得一致意见,作出决定,也是很重要的。”
七千人大会上提出的“党内生活会”,就其概念内涵来讲,就是后来所说的“民主生活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内民主传统得到恢复,民主生活会逐步规范化。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提出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的要求。
1981年,中组部针对少数单位没有按期召开民主生活会,或走过场、不能认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或摆出问题却解决得不好等问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县以上领导干部生活会制度的通知》。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党内文件的形式明确民主生活会的时间、范围、内容、意义、目标等内容要求。从此,民主生活会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主生活会成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重要抓手。实践充分表明,什么时候民主生活会这个制度执行得好,党内就风清气正,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
(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梅丽红)
(《解放日报》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