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01月29日 星期六

    外国人笔下的旧京春节

    《 文摘报 》( 2022年01月29日   05 版)

        《太平春市图》(局部) 丁观鹏/清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举办之时,恰是中国春节期间,五湖四海的各国运动员在奥运盛会中,还可领略中国尤其北京春节的风情风韵。春节,中华民族最大的节日,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同时,也引起居京、旅游的外国人的兴趣。

      来华的外国人,不管来华的目的有何不同,只要在北京过春节,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著述、书信、游记等成为了写真,其中不少作品表现出对北京春节的赞美。

      春节是欢乐的节日

      恩斯特·柯德士在《闲置的皇城》一书中,记述了当时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恩斯特·柯德士是德国人,这本书是文学性强的纪实报道游记,被誉为“文字版的老北京《清明上河图》”。他描述老北京的春节,居然完整地记录了当时的民俗,而且不是生搬硬套和照抄当时的文字,在文中还渗进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恩斯特·柯德士记述的是抗战前的老北平,那时,北平有过一段相对安宁、平和的日子,人们并不富裕,但对过春节仍充满欢乐和希望。他回忆起友人家中:“四合院大门上贴了许多红色的纸条,上面书写着针对各种用途的祝福话语”,显然他写的是节日的春联。他见到了“数不清的小纸灯笼照亮着整个院子,灯笼上粘贴着各种不同题材的图案。每一块墙面上都贴上写有‘福’、‘财’等吉祥字样的菱形红纸片,意味着幸运、福气、富裕和发财。”

      他好像也很了解“踩岁”风俗,认为人们“走在上面会发出一阵阵‘咔嚓咔嚓’爆裂的声响,这也是带来幸运和满足的象征”。踩岁是老北京年俗之一,在近年出版的《说年道节》一类民俗读物中,多认为是“送旧迎新之际,踩掉、踩碎邪魔外祟和一切不吉利的事”,并且认为祟与岁同音,是“踩去旧岁迎新岁,辞旧迎新年”。而这位德国记者则认为踩岁带来的“咔嚓咔嚓”声响“是带来幸运和满足的象征”。他见到的踩岁所踩的不是芝麻秸,而是栗子壳、花生壳和核桃壳,与今天人们所知的踩岁有所不同,但仍然有趣。

      对拜年习俗很感兴趣

      与欧美人不同,日本人对中国的春节乃至其他节日并不陌生,因受中国文化熏陶和影响,有些中国节他们也视为自己的节日来过。丸山昏迷在《北京》一书中,专门记录了老北京的春节。丸山昏迷(1895—1924)是学者和记者,民国之初在中国工作多年。有人评价“最早接触北京的思想家和文化人,实际上是丸山昏迷君”,他曾拜访过李大钊、周作人,翻译过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应该说是一位对华友好的人士。在《北京》一书中,他详细介绍了老北京春节前后的热闹场景。他从正月初一介绍到正月十九的“燕九”,除了有市民民俗活动外,还介绍了庙会、灯节等。在介绍腊八粥时,他称之为“百果粥”,“类似日本的七草粥”。腊月二十三祭灶,他称之为“灶台祭”,并说“灶神是周礼五祀之一,几千年来一直流传至今”。

      丸山昏迷笔下的中国春节,与西方人的记述有很大不同,字里行间表现出中国民俗文化对日本民俗文化的影响之深。他在“桃符”一节中写道:“在日本,从二十五开始装饰注连绳和门松,以增加新年气氛。在中国,松树一般认为是墓地用树,不吉利,代之以桃符,又名‘门神’,有守门驱鬼之意。”他对“门神”的解释和溯源,与中国民俗介绍的一致。像对联(楹联、春联等),西洋人看着莫名其妙,不知写些什么,但有文化的日本人都看得懂,因为他们识汉字。丸山昏迷对节日出现的春联很有兴趣,他不但认为各行各业的春联“句句贴切”,并“着实让人感受到中国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之国’”。

      北京春节习俗,古风遗存,有古代的风韵,丸山昏迷是很仰慕的。他对京城拜年习俗很欣赏:“拜年时,如果不是很亲密的关系,一般不进家里拜年,而是将贺年用的大红名片交给那家伙计。即使是关系很好的人,也只是在会客室上些茶水,备些茶点招待而已。不像日本招呼客人喝屠苏酒,品尝美味佳肴。”

      宫里学民间过春节

      近年,有人将清宫里过春节,视为“民俗”了,其实它只是皇家习俗,与民俗不是一回事。清廷过年的习俗是照抄民间的,并非他们所创造。美国学者罗友枝在其所著的《最后的皇族》一书中指出:清宫过年时“北京许多辞旧迎新的风俗习惯都被宫廷所仿效。皇室在各宫各院到处贴‘福’字,立门神避邪,十二月初八日给神佛供腊八粥,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旧年三十和新年初一燃放爆竹以净化内廷。像北京的普通居民一样,皇帝也在正月初一吃饺子,正月十五在各祭祀场所献元宵也表明新春佳节的结束”。

      清代老北京的春节,与外地不同的是有“跳布扎”,藏族人称“羌姆”,即俗称的“打鬼”,这是藏传佛教的宗教仪式之一,亦是清宫内重要的活动,据《最后的皇族》记载,清廷“一个月花126.7两银子支持1516名藏传佛教僧侣从事宗教活动”。罗友枝列举了清宫春节期间喇嘛“身穿礼服为蒙古观众跳舞”的盛况,及一些“跳布扎”的寺庙,如宏仁寺、恩慕寺、永宁寺等等。

      (《北京晚报》1.18 张双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