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项目(课题)名义发放的科研经费,一方面直接促进了国内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在深刻塑造着大学教师的生存模式。但由于行政一方的过度参与,科研项目(课题)本身的影响力明显高于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所释放出的能量,大学教师的生存模式被戏称为“项目(课题)化生存”也就不再奇怪了。
现在看来,学校内部的行政管理部门对项目(课题)的参与主要是在申报阶段。由于申报项目(课题)已经变成了一种“专项技能”,介绍政策、提醒申报时间、辅导填写表格应属于正常的服务范围。但现在的“服务”已经由被动转向主动,凸显出“前端服务”的特点,即一开始就以主动出击的方式攻城拔寨,坚决不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校内上下动员、层层审核,邀请校外专家预先把关、组织公关就成了当然之举。
应该说,这类“前端服务”大大增加了申报成功的可能性,并且成了学校之间竞相仿效的“成功秘诀”。但换个角度看,整个申报过程中,申报人不再是独立的个体,他成了学校总申报团体的一员,其项目(课题)申报“团队”也可以是拉郎配式的,他们都不过是学校确定的若干申报环节中的一环。
然而,仅重视科研管理的“前端服务”,让许多申报人产生了“申报到项目(课题)就等于成功”的幻象,随之而来的学校相关配套奖励和职称晋升又加深了这种“成功幻象”。
近年来,国内一些大学中出现的利用项目(课题)经费进行科研外包、向国际开放期刊购买版面发表成果、通过公关与其他人共同署名为“共同第一作者”或挂名“通讯作者”等异化现象,都不仅是在维护这种“成功幻象”,也是在利用“以小的投入换取利益最大化”的“生意经”,将虚幻的“成功”雪球滚得越来越大。
其实,“项目(课题)化生存”不应该是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正常的生存状态。这样下去,不仅不能调动大学师生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也不可能形成鼓励原创的科研生态。
(作者: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尤小立)
(《中国科学报》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