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01月19日 星期三

    作为群体生计的聊城木版年画

    《 文摘报 》( 2022年01月19日   07 版)

      木版年画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还是一种混合的民俗物象,更是不同区域内部分民众的群体生计,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装饰了民众的年节生活,慰藉了民众的精神需求,还成为部分民众农业收入的帮衬,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就当地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而言,聊城木版年画就是作为区域内一个相当大的民众群体的生计而存在。与其他产地的木版年画不同,聊城木版年画还有着自己独特的生产系统,是若干独立生产环节的链接,是一个覆盖较大区域的生产集合体。我国其他地区的年画生产,多是家庭成员或师徒在一起从事年画生产,生产地点也多是自家闲置的房屋,在一家一户之内即可完成年画的生产,即使有专门的年画店也多为前店后坊的生产模式,生产材料来源的半径及关涉民众的范围都相对有限。

      相较之下,聊城木版年画的生产系统至少存在着写样、刻制、印制、销售等四个生产环节,参与人员众多,归属群体不同,分布范围较广,且群体之间有相当的独立性,这使其拥有了与其他年画产地完全不同的生产模式。这个生产模式内部业务是相互合作,但利益又是相互博弈的,远不如其他年画产地的年画艺人群体内部之间的关系密切。当地年画店主是年画生产系统运转的组织者,其将写样先生、刻版艺人、印制艺人统筹到年画生产的不同单元中,而后再将印制的年画成品予以售卖,从而完成整个生产系统流程。

      木版年画自在聊城区域内出现,并由早期的三家发展到后来的数十家年画店,就始终是作为一种群体性生计存在,其盛时从业人员不下千人。

      (作者: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兆林)

      (《聊城大学学报》2021年第5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