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重视人的感受与需求。不能只保护老房子、老建筑,当地百姓特色生活状态也应是“博物馆之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与在地的气质和特征相伴而生,博物馆的定义和范畴越来越宽泛和多元,包容度越来越高。博物馆的活动涉及价值导向与学术思考,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出公益属性和社会效益。
其次,“软实力”比“硬指标”更重要。衡量一家博物馆好不好,关键看它是否建立和完善了公众参与机制,能不能吸引大量回头客,还要看它能否对观众的价值观产生冲击和深远影响。最后,还要建立博物馆捐赠与回馈机制。“博物馆之城”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可持续的经费投入,光靠政府是不够的,需要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
再次,无论是博物馆还是美术馆,都是依法登记并面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机构。根据规定,依法设立博物馆美术馆或者向其提供捐赠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目前来看,这一规定还比较笼统,因此需要进一步落实《慈善法》,出台文物艺术品捐赠税收优惠的落地细则。社会机构和个人向非营利性机构捐赠文物艺术品,享有税收优惠和社会声誉的激励机制,有利于鼓励民间力量持续地支持和参与博物馆建设。从国外成功的实践来看,税收优惠机制是推动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举措,比政府直接补贴效率更高,动力更持久,影响面更广。
最后,还要推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虽然博物馆是非营利性机构,但博物馆的运营还是需要较强的市场化思维。博物馆需要关注市场需求和偏好,以现代理念挖掘和呈现藏品的价值,促进博物馆与科技、旅游、教育、传媒、设计、时尚等领域的资金、资源的跨界融合,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黄隽)
(《光明日报》202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