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发布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从去向来看,“留京”仍是清北学子最主流的选择,上海的吸引力对比往年显著上升,相比之下,广东的热度相对有所降低。
与此同时,清华学子进入体制内的比例明显增加。清华大学2021届签三方就业毕业生总数为3669人,其中去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的占比分别为15.8%、30.3%、23.8%,合计占比为69.9%。也就是说,近七成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
清北毕业生流向具有风向标意义。它既是社会变化的滞后反应,也往往暗喻了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地区发展状况。抽象而言,清北毕业生总体还是倾向选择开放地区。开放意味着转业机会成本低、创业成本低;开放还意味着机会,而机会则代表着实现人生理想的可能性。
即便如数据所示,清北毕业生有七成进入体制内,人们首选的还是开放程度高的地区。由此可见,在同一选项覆盖下,地区性因素占有重要地位。
专家表示,一个地区的长期发展,取决于供给侧“三架马车”——创新(包括技术、制度、管理、组织等创新)、资本(资本积累)与劳动(人口)。而这三点,无不与开放直接或者间接相关。
去年7月,北京发布引才新政,最大亮点是清北学子将可“直接落户”。随着人口红利优势降低,原有以依靠劳动力数量、要素投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向创新驱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而对高素质人才的争夺将成为今后城市、地区竞争的一个常态。
(光明网 1.6 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