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著名书法家周慧珺日前在上海家中安详辞世,享年83岁。这位一生与疾病抗争的书坛“奇崛”女子,上世纪70年代出版第一本字帖即销售百万册,一时引发举国追捧;而在某些人热衷于将书坛当作追名逐利之地时,她却甘于淡泊,更捐出个人2500万元稿酬设立书法艺术基金。
讷于言、敏于行,不为名利所动、不以大师自居,宠辱不惊、唯爱书法……周慧珺的艺术道路走得“特立独行”。她以翰墨芳华,连接起国人骨子里对书法的热爱,亦以刚健质朴的人生姿态,诠释了何谓“君子以自强不息”。
奇崛人生
“我最幸运的就是——选择了书法作为终身事业。”从小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并深为之所苦的周慧珺,与书法结缘仿佛命中注定。
受父亲影响,周慧珺幼年学字,开始学的是风姿秀媚的赵孟頫。但她偏偏爱上了笔力遒劲、姿态奇逸的米芾。后来,她进入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深造,受沈尹默、白蕉、拱德邻等一批书法大家影响,渐入佳境。
20世纪60年代,周慧珺因类风湿性关节炎发作而不得不在家休养,蜗居斗室、贫病交加,每日只能“悬着病痛的臂腕写啊写”。以书法与命运抗争的她,在“书写”里找到了精神安慰,找到了生命价值和意义。
多年后,在作品集自序中,周慧珺曾回忆这种深陷命运困境的状态:“昔日重疾缠身、步履维艰的生活境遇,造就了我不肯向命运屈服的倔强个性……正因如此,我的笔端力求刚健雄强,书风追求豪放明快!”
以生命写书法的周慧珺,很快迎来了传奇性的“起点”。1974年,35岁的她受朵云轩之约,出版了平生第一本字帖——《鲁迅诗歌选行书字帖》。在字帖匮乏的年代,这本横空出世、书风雄健的字帖很快红遍大江南北,短短数年里印数逾百万,在书法艺术萧条的时代中引发空前热潮。
80年代后,上海凭借文化、出版以及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书法引领全国风气之先。海派书法逐渐繁荣,有赖一批中青年书法家的“中坚力量”。而周慧珺亦成为上海书法界的一面旗帜。她曾任中国书协副主席、上海市书协主席等职,曾获“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在2014年和2019年接连获得“上海市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和终身成就奖。谈起病痛,周慧珺风轻云淡。她更在意的是书法艺术如何变法创新、海派书法是否后继有人。在任期内,她带领团队主编《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并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2007年在北京举办的海派书法展览也引发瞩目。
筋骨与温度
看周慧珺书法风格之刚健、笔力之遒劲,人们或许很难想象她是一位身患重疾的病人。从1987年开始,她三度接受大型手术,用人工制造的陶瓷髋关节置换病损病变的关节。但年过七旬的周慧珺,丢掉拐杖即每日屹立书桌前挥毫书写,从无懈怠。
事实上,受疾病影响,她四肢关节都有变形,但书法作品却始终有筋骨、有风骨,可谓“人书合一”,精神意志力远超常人。
2014年,上海文学艺术奖时隔12年后重启评选。76岁的周慧珺站在颁奖舞台上,手心攥着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平素不善言辞的老人以楷书写下获奖感言:“我这一辈子很简单,简单到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书法。”寥寥数语,激起台下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书写有筋骨,为人有温度。2008年汶川地震,上海举办义捐活动,据一位在现场的人士回忆,周慧珺直接拿出30万元,低调放入存款箱,并且没有公布自己的姓名和金额。2018年,周慧珺捐献个人稿酬2500万元成立书法艺术基金会。
书道“苦旅”
“我想象自己是寻求书法之道的旅人,这是一条难行之路,何处是目的地,命里注定我必须在这条道上苦旅下去。”周慧珺生前一直自比为书法艺术的苦行者。
“体力、思想、观念都束缚着你,限制着你,不是我不想变,而是很难达到升华程度的蜕变,所谓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大变。你知道该变,但是你不清楚该如何变,突破不了……这种‘苦’将伴随终身。”在一次次彷徨迷惑中,周慧珺有了对传承和创新关系的新理解。她认为,凡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家,无一不是独辟蹊径开一代风气的,但独特鲜明的风格并不是可以迅速“创新”出来的,“刻意的做作、摆弄翻出来的花样,显然与真正意义上的书法风格创新相去甚远。”她因而提出,回归传统,重温经典,应该成为当下书法艺术创作的主流——自然、朴素、刚健、清新,雅俗共赏,为大众所接受喜爱,走出一条雅俗共赏的新古典主义书法之路。这样的作品,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
“您所理解的完美书法是什么样的?您最想达到的理想的书法境界是什么?”对此,她这样说道:“世上的事情本没有完美。书法正是因为没有完美,才充满了魅力。中国书法艺术集宇宙之大成,静中寓动,犹如天空,看似湛蓝,它已经包含了所有的色彩。”
(《新华每日电讯》2021.12.31 孙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