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01月12日 星期三

    昆曲大师张继青:创新不能忘了传统

    《 文摘报 》( 2022年01月12日   05 版)

        张继青

      1月6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名誉院长张继青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作为中国戏剧梅花奖首届榜首得主,2015年10月31日,年过七旬的张继青在上海大剧院登台,压轴“大师版《牡丹亭》上海世纪盛宴”上本,演出《牡丹亭·离魂》。她生前接受采访时,提到最多的一个词不是“经验”,也不是“技巧”,而是“认真”。

      “大师版《牡丹亭》上海世纪盛宴”上下两本是2015年上海国际艺术节重头大戏,17位昆曲界七旬上下国宝级老艺术家联袂演出,张继青是最受瞩目的那个。她是当今昆旦年纪最长者,第一届戏剧梅花奖榜首,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获“华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她以《惊梦》《寻梦》《痴梦》三折表演饮誉海内外,又有“张三梦”之誉。

      为何选择《离魂》,当时,张继青坦言,“本来找我演的是《寻梦》。但教学与舞台演出是两码事,我考虑许久,还是选了《离魂》,动得少,唱的篇幅不多,短期内能达到状态。”谦虚而坦率的回答后,张继青为《离魂》费的心思并不少,连续试妆三次,邀请1986年张继青版昆曲电影《牡丹亭》中的老搭档徐华、王维艰两位老艺术家再度饰演春香和杜母,连乐队也找来原班人马。采访中,坐在一旁的大师版《牡丹亭》制作人林恺忍不住插入一句:“我们也被您弄得有点紧张。”

      《离魂》不在“三梦”之列,于张继青却有特别意义。在她之前,《牡丹亭》几乎不演《离魂》一折,她率先将《离魂》从文本变为舞台演出。《离魂》中,“集贤宾”一曲是曲唱名篇,用箫不用笛伴奏,体现杜丽娘离魂的气若游丝、凄楚哀婉。杜丽娘魂断之后,张继青加披一袭红披风,微笑满足地走下台,超过两分钟的一段行走,没有念白没有唱腔,却能让观众目不转睛。

      在舞台上如有神助,张继青一开始接触昆剧,却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她从未正式拜过师,但认真加勤奋,令她先后得到尤彩云、沈传芷、姚传芗、俞锡侯等数十位名师指导,“开始就是模仿,老先生都有一套规定的程式。熟能生巧,慢慢地越练越好,自己的感觉有了,也找到‘范儿’了。老师给了我‘两碗饭’,一是姚传芗先生的《牡丹亭》,另一个是沈传芷先生的《朱买臣休妻》”。

      《朱买臣休妻》中的崔氏常被视为爱慕虚荣的庸俗妇人,张继青却把这个“反派”角色的浅见短识背后的单纯和内心矛盾刻画得恰如其分。问及如何游刃有余地游走于大家闺秀与市井妇人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之间,张继青还是归结于“认真”,“我不觉得自己就是最好的,我的一些自身条件并不好,世上最怕认真二字”。

      林恺对张继青的认真深有感触。2014年大师版《牡丹亭》在京演出。化妆间宾客如云,唯有张继青那间门紧锁。她没吃盒饭,只要了一包牛奶,因为是压轴演出,要到晚上10时半才登台。林恺生怕她体力不支,“我紧张死了,不敢去打扰,没想到最后舞台效果那么好,观众都被唱哭了。”张继青笑言:“我的习惯就是不开门。”

      “演出就和上战场一样,士兵上战场前,怎么可能嘻嘻哈哈,还吃着东西?”穿上戏服,张继青不会再坐下,生怕衣服弄出褶子,“我是主演,演砸了,就是对观众不负责”。

      张继青带学生有个习惯,“教戏时,我会跟她们讲清楚,哪些内容是前辈教我的,哪些是我自己的感悟,如何领会,由学生们自由选择”。1983年,她在北京首演全本《牡丹亭》,加入大量配器。当时有评论认为乐器太多,把音乐弄得复杂化了,结果时间证明,张继青版《牡丹亭》音乐成为经典范本。“我常提醒学生,创新的路上会有反复,不断进步就好了。创新同时,不能忘了传统,剧种要保持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不能变味”。

      (上观新闻 2022.1.7 施晨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