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01月08日 星期六

    “家床”养老方兴未艾

    《 文摘报 》( 2022年01月08日   01 版)

        护理员在照顾老人。

      最近,记者从多家公办、民办养老院了解到,上海老人入住养老院的数量和意愿,似乎在疫情中双双遭到抑制。

      “上海很多养老院都空出床位来了。”这绝非一家之言。尽管“不接收新老人”的禁令去年就已解封,但市场需求的一端却仿佛失去了复原的弹性。

      空床还会更多

      浦东大道旁的春馨养老院,是一家颇受欢迎的民办养老机构。150张核定床位在市场最紧俏时被扩到了160张,还有不少老人排队轮候着。“等几个月也并不稀奇。”院长陈春良说。

      转折点似乎就出现在疫情发生后。从去年10月至今,长达一年多时间里,春馨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床位没“卖出去”。

      浦东孙桥养老院院长刘妹,同时也管理着另一家公办机构环东养老院。前者,210张床位,入住158位老人,均为张江本镇老人;后者因地处外环外,81张床位,入住了31人。

      一位民政干部坦言,该区30余家养老机构,目前只有1家需要“排队”,其他均有空床,有些空置率甚至已经超过50%。事实上,上海乃至全国的养老机构,长期存在着结构性矛盾。

      有的养老院地段好、周边需求旺盛,有的则不然。上海和全国的宏观情况也是基本吻合的。

      然而当疫情发生,这种结构性矛盾变得更加显著。王海水经营的两家民办养老院,一家在黄浦区老西门街道,市中心地段。96张床位,入住率受影响不大。不过,王海水还是明显感到,有入住意愿的老人相对疫情前少了。“过去可能是三四个月等一个床位,现在是三四个月等一个老人。”

      另一家情况也不乐观,133张床,空置25%左右。“如果不是年初有一批老人从另一家即将关闭的养老院集中迁过来,空床还会更多。”

      疫情中发生了什么

      刘妹常会听到一些家属的抱怨:看望老人还让我们做核酸检测,真麻烦!

      这种“麻烦”进而影响了家属的探视频次。“以前家属总归每个月来看看,现在好久不来一次,老人情绪难免受影响。”王海水所在养老院里的老人反应更强烈。因为该养老院位于市中心,交通便捷,从前许多家属“每天都来陪老人,像上班打卡一样。现在不同了,“家属只能偶尔来一趟。”

      入住养老院本身就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情,需要老人们做足心理建设,下大决心。王海水说,养老院生活是对老人过往生活模式的彻底颠覆,从无约束到有约束,从个人生活到集体生活。“现在又加上封闭式管理,做这个决定只会更艰难。”

      疫情后,很多养老院已经陆续发现,新招收的老人身体质量总体不如从前。“以前还会有一些活力老人入住,这一年来,我们能招收到的老人几乎都是‘躺’着进来的。”陈春良说。其中,相当数量已到了“临终关怀”阶段。“但凡有办法,人家就不来了。”

      根据陈春良的观察,养老院老人在疫情期间的“外出就医难”,是较普遍的现象。“老人本身看病、配药频次高,现在每出去一次,再想回养老院,都需要家属陪同走完核酸检测等复杂环节。家属把老人送进养老院,本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照护负担,如果反而变得更麻烦,结果可想而知。”

      不过,并非所有养老院都要经历老人的“因病流失”。孙桥养老院因几年前与原孙桥卫生院合并改建,是一个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院。医的部分与养的部分,通过院内2号楼的绿色通道连接在一起。“如果老人要就诊,转到隔壁楼的病房就可以了。”刘妹说。

      实际上,医养结合作为国家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手段,近年来已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但由于两种资源的打通不能一蹴而就,即便在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真正有效的“医养结合”也仍在局部实践。

      “家床”需求增加

      回到当下,疫情对养老行业的加速分化是显而易见的。一部分养老院或许可以暂时躲过寒冬,但更多因医疗能力薄弱等种种原因陷入困境的养老机构,却不得不更快走上转型之路。

      王海水告诉记者,养老院空床持续增多,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经营压力。这也成了他主动参与到全市家床工作的主因之一。

      去年,王海水的“快乐之家”养老院成为服务上海市首批家床试点的机构。家床,全称家庭照护床位,也就是把养老院的护理资源延伸到老人家里去。

      成为家床服务单位后,“快乐之家”养老院陆续接到了近90单生意。其中,纯老家庭占73%,独居老人占19%。服务对象最大年纪95岁,平均年龄约82岁。这些老人在过去都是养老机构的潜在客户。

      如果不是家床的出现,何老伯或许就带着老伴去住养老院了。去年,因唯一的女儿定居国外,这对年近90岁、双双患有基础疾病的老人不得不主动作为。

      他们发现,找保姆或者居家养老的护工,都仅能照料生活,如果想进一步地享受定期健康监测、理疗等专业护理服务,必须借助于养老院的资源。

      购买家床服务后,“快乐之家”养老院医护人员上门评估了老夫妻的身体状况,并为他们制定了每日3小时的上门护理计划。上门的护工和养老院内的护工护理价格也差别不大。采访中许多老人表示,钱还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关键是可以“不离家”。

      记者随机询问了15位中青年人,请他们针对未来的养老需求,在养老院和家床中做选择。结果,选择家床的比例高达86.6%。

      专家丁勇表示,这个数据“并不意外”。一个家庭选择养老院,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理性思考,要么老人需要专业照料,要么照料产生的机会成本远高于住养老院的成本,“但感情上肯定是不能接受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更加符合国人养老观念的家床模式,短期内可作为解决疫情下养老院护理资源过剩的一种手段,长期来看,也不啻为养老机构谋求可持续发展的转型方向。

      (上观新闻 2021.12.20 杜晨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