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调查发现,90%的人经历过被称为“耳虫”的现象。这是由精神病学家科尔内留斯·埃克特在1979年创造的词汇,基本上指的是一个长约20秒的音乐片段总是会自动进入我们的大脑并不断“单曲循环”。
美国哈佛大学精神病学专家戴维·西尔伯斯韦格说,某些音乐特征会使歌曲更容易引发“耳虫”现象,例如,如果一些片段高度重复、某些音符的持续时间较长、音符之间的间隔较小等。更重要的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触发某种情绪的歌曲,或与特定记忆相关的歌曲往往是被“卡在”我们头脑中的那些歌曲。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研究着眼于大脑的结构,结果就上述过程而言是有意义的。大脑颞叶中的听觉皮层参与支持音乐感知,该皮层与颞叶深部区域(如海马或海马旁回)之间的连接在记忆编码和检索中很重要。
专家指出,这其中牵涉到一个语音循环的过程,即在脑海中留存某些东西的过程,就像一个心理记事本,持续一定的秒数。因此,大脑中存在支持音乐这些功能的网络——记忆、注意力、保持头脑中的某些东西和工作记忆。然后是与大脑情绪区域的联系,例如与消极情绪有关的杏仁核,以及与积极情绪和激励有关的腹侧纹状体或伏隔核。
这些都被认为是与“耳虫”有关的元素。一些研究表明,工作记忆有困难的人,比如那些患有注意力缺陷障碍的人,可能会较少出现“耳虫”现象;而那些强迫症患者的脑中就不由自主地播放这些循环,更有可能受到“耳虫”的困扰。
要摆脱“耳虫”,关键是尽量分散注意力,从事另一件需要使用某些大脑区域、回路和功能的事情,才能真正将它们带入另一个方向。或者播放真正的音乐,这样一来可以用其他东西代替头脑中出现的旋律。
(新华网 202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