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早期电影里的女性为什么总在受苦

    《 文摘报 》( 2021年12月30日   07 版)

        中国早期电影大部分由男性创作,因此大多投射出男性的审美。“秦香莲”式女性苦情戏赞美传统女性的伟大、付出、牺牲精神(如《孤儿救祖记》);在展现女性美丽性感形象的同时,批判持有享乐主义价值观的“堕落女性”(如《三个摩登女性》《几番风雨》《丽人行》);纯洁底层女性(灰姑娘)遇人不淑,遭到资本家剥削的同时失身于花花公子/有妇之夫,走向堕落或者毁灭(如《断肠花》《上海花》《香草美人》);女英雄、女侠、女特务牺牲自己,保护家国,或投身革命(如《木兰从军》《天字第一号》)。

        这些类型化的电影并非都以悲剧告终,但皆大欢喜的结尾往往会以女性的妥协为前提,譬如在《粉红色的梦》中,女主用自己的稿费帮出轨的丈夫还债,终于感动了他,使其浪子回头。

        与男影人相比,早期电影中更受人瞩目的是光彩夺目的女明星们。但早在1936年,左翼电影明星陈波儿就在《女性中心的电影和男性中心的社会》中指出:“观众们为什么不拥护男明星而拥护女明星?又为什么对于女明星的欲望——只要她能神秘,有火热的诱惑力,或美丽的面貌和体格呢?这就是因为,这个社会是男性中心的社会。”

        中国观众爱看悲剧,中国的悲剧又有拟女性化的特质。古代男性文人颇爱借怨妇之口抒发怀才不遇之思,把“一臣不事二主”比作“一女不事二夫”,甚至得不到君王的赏识就要以死明志。在民族危亡的关头,男性创作者又把救国救民的重任寄托在女性身上,塑造了大批为家国牺牲的女性形象,让她们的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形成双重悲剧,使女性成为崇高道德的化身。但在这种拔高的背后,女性形象往往变得单一、扁平、模式化,缺乏真正的艺术感染力。银幕上的她们即便在遭受侮辱时也会呈现出美丽、柔弱、优雅的姿态,不仅满足了男观众的征服欲,女观众也能自我代入,从中获得心理上的快感。

        (《北京晚报》12.17 冬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