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战争片的朋友,想必会发现一有炮兵开火镜头时,这些“战争之神”往往张大嘴,咽口水,并不在乎开炮时的气浪会把地上的土卷进口腔。为什么宁愿吃灰也要张嘴?原来,这跟听力防护有关。
别看炮弹落地时能杀伤敌人,在它击发出膛时,也会对自己人造成损害。
弹丸飞出炮口瞬间,可释放巨大能量,使爆心处的压力和温度急剧上升,并借周围介质(如空气、水、钢板等)迅速向四周传播,从而形成高压高速波,这就是冲击波。冲击波由爆心向四周传播中,会形成超压和负压区,超压和负压相互作用,会使机体受到损害。冲击波能作用于心脏、肺脏、颅脑等,作用于耳朵时,使耳组织发生血液动力变化,造成耳廓、鼓膜、听小骨、中枢听觉系统等部位损伤,出现耳鸣、耳痛、眩晕等症状,即爆震性声损害。
除瞬间强冲击波,开炮还会有间断的脉冲效应,产生巨大噪声,而强烈的涡流进入耳道后会在内耳道和外耳道产生巨大的气压差,导致鼓膜撕裂,周围毛细血管震裂出血。美军在密闭舱室里进行测试时发现,射击噪声对其中耳和内耳都造成了损伤。
在世界各国,有经验的炮兵开火时,大多会背对射击方向,张开嘴,此举能让鼓膜之后的耳道内气压与外界保持接近,当声波引起气流激变后,内外耳道气压差较低,就算噪声很大,也能保持耳朵不受伤。
(《新民晚报》12.20 江海湾 刘照元)